什么是汇率,国与国之间的汇率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是汇率,国与国之间的汇率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孔方兄很早以前的文章,相当于科普汇率是怎么决定的,看完这几个小故事,你就明白汇率怎么决定的了:
1,更聪明和更勤奋的故事
首先假设,上帝是公平的,他老人家在这个世界创造了两个国家,一个叫乌托邦,一个叫桃花源。两个国家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人口数量相同、资源相同。
混沌初开第一年年初,两个国家的GDP都是100元,且两个国家发行的货币也都是100元,乌托邦的货币叫乌托币,桃花源的货币叫桃源币。此时,两个国家的人民拿着自己国家的货币到对方买东西,价格都是一样的:1块钱的货币,就可以买到1块钱的GDP,两个国家的汇率之比是1:1。
人生来就与他人有差异。乌托邦的人民偏向保守,且不太愿意动脑筋费神思考,到了混沌元年年末,乌托邦的GDP还是100元;但桃花源的人民爱折腾,喜欢各种创业,各种加班,混沌元年年末,桃花源的GDP增长了1倍,达到200元桃源币。由于桃花源人民手里只有100元货币,此时1元桃源币可以买到2元的GDP。
如果乌托邦人民想要买桃花源的产品,就先得将乌托币换成桃源币。聪明的桃花源人民要算一笔账:这个时候再1换1显然不划算,因为1元乌托币到乌托邦只能买到1元的GDP,要换就只能2元乌托币换1元桃源币。对乌托邦人民而言,也愿意接受2元乌托币换1元桃源币,因为1元桃源币可以在桃花源买到2元的GDP,这和自己在国内消费没什么区别。
这时候,桃源币和乌托币的汇率变为1:2,乌托币贬值50%,而桃源币升值100%。
解析:在汇率决定理论中,有一种理论叫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这种理论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汇率),取决于拿到这些货币后所能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上述例子,即是这一理论最为简化的模型。
现实案例↓↓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也正是其货币汇率的根本决定因素。最典型的是欧元之前的德国马克,一度被称为“金马克”;世界货币美元虽然占了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的便宜,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样,前几年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反之亦然,比如最近人民币汇率贬值,也跟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佳有直接联系。
另外,早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IMF的算法比较粗暴:比如在中国理发需要20元人民币,在美国需要20美元,那么按购买力评价,中国的理发服务也算20美元产出。这样的算法合理不?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2,好赚钱与不好赚钱的故事
紧接故事一。桃花源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就需要创业资金,银行贷款给这些创业企业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息回报——毕竟整个桃花源的货币供应只有100元,但需求资金的人很多。到了混沌2年元旦,桃花源的贷款利率已经高达50%了。
反观经济近乎停滞的乌托邦,贷款利率接近零,因为没有什么人需求贷款。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乌托邦居民,想把手中的闲钱换成桃源币,这样就可以获得桃花源高达50%的贷款收益了。
混沌2年年初,有30元的乌托币想要投资桃源国,他们所能接受的汇率水平极限是10元乌托币兑换1元桃源币(1年后1元桃源币投资后本息为1.5元桃源币,而1.5元桃源币又可以换回15元乌托币,乌托邦的投资者刚好实现盈亏平衡)。如果乌托币的汇率高于10:1,则这笔投资有利可图。在故事1的基础上,桃源币又升值了4倍,同时乌托币贬值80%,此时汇率的平衡点是1:10。
小编解析:利率平价学说(Interest Rate Parity)是汇率决定理论的另一种学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好,货币供应也好,通常都是中长期才能表现出来,比如GDP数据通常按照季度发布,货币供应数据则是按月发布。而我们每天看到的汇率波动,是极为短期的波动,它更多受到国际资金不间断的流动的影响。利率平价学说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和该国货币所能带来的收益直接相关,收益率越高则币值就越高,越能够升值。
现实案例↓↓
最近的典型案例就是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意味着投资美国的回报提高了,其他地区的投资收益吸引力相对就要下降。人民币同样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从2012年首次降息以来,1年期贷款利率已经从3.5%下降到1.75%;美国加息后,其指导利率下限为0.25%,尽管两种货币仍有较为明显的利差,但这一差距已经大幅缩小,更何况人民币还有降息预期,而美联储还有加息预期。总之,相比3年前,人民币的吸引力已经下降,美元流出中国并不意外。
一个更为典型的案例是日元。日本20年来的利率都维持在极低的水平,日元成为理想的套利货币:投资者以低利率借入日元,然后将日元拿到海外投资更高收益的产品,赚取差值。
3,有节操和没节操的故事
紧接故事2。混沌3年元旦,乌托邦领导人对于本国人民不太上进的风气非常担忧,对于经济的停滞颇为不满,为了安抚本国选民进而保住自己的地位,乌托邦领导人下达了一个决定:让该国央行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发钱总量100元乌托币。
尽管乌托邦领导人赢得了不明真相群众的欢迎,但很快该国物价水平就增长了1倍,2元乌托币只能买到以前1元的商品。参照故事1的分析逻辑,乌托币将再度贬值50%,而桃源币将升值1倍,此时的汇率水平变为1:20。
解析:货币发行过量将推高物价,降低本币的购买力(即对内贬值);本币对内贬值也通常会导致本币对外贬值,即本币汇率下跌。故事3很简单,但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这样饮鸩止渴的方式却屡见不鲜。
现实案例↓↓
截至2015年11月,巴西2015年通胀率高达10.48%,是2003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2015年10月,巴西的基础货币发行量(M0)为2428.47亿雷亚尔(巴西货币) ,距离之前的历史纪录——2014年12月的2635.28亿雷亚尔已非常接近。从2014年9月至今15个月,雷亚尔对美元贬值幅度高达45%。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和雷亚尔相比,简直是太温柔了。
4,放手还是不放手的故事
乌托邦糟糕的状况,让上帝动了恻隐之心,他给了乌托邦人民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时光倒流到了混沌元年年初。这次,乌托邦的领导者放了一个大招:将乌托币和桃源币汇率固定死,就是1:1,即固定汇率。
桃花源仍然是每年翻倍发展,但桃花源自身只能消耗掉GDP增量的一半,另外一半需要向GDP一直没有增长的乌托邦出口,才能消化掉多余的产能。但是乌托邦人民没钱怎么办?于是桃花源就借钱给乌托邦。
到了混沌4年年初,经过前3年每年翻倍的发展,桃花源的GDP已经达到800桃源币,同时为了避免通货紧缩,桃花源央行增加发行了700元新的桃源币,该国回到了1桃源币购买1单位GDP的状态。此时,乌托邦已累计从桃花源进口了350元桃源币的商品。
突然有一天,桃花源的商人们要求乌托邦的人民还债,但是乌托邦的人民不名一文,整个国家全年的GDP才100乌托币。于是乌托币人民只能找该国央行去借钱,央行借钱意味着货币超发,于是又回到了故事2的状态——1:1的固定汇率将无法维持,乌托邦的固定汇率制度宣告破产,资本将大量外流。最终的结果是,不愿对汇率放手的乌托邦政府,现在只有放手。
现实案例↓↓
2015年12月17日,阿根廷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允许货币自由浮动,比索对美元汇率一度大跌41%;2015年8月20日,哈萨克斯坦取消该国货币坚戈的汇率波动区间限制,随后坚戈一天暴跌23%。
汇率与利率是什么关系?
利率和汇率一般成正比关系。逻辑是这样的:利率高,就意味着利息高,意味着能赚更多钱,这种货币就会有更多的买盘,更少的卖盘。需求量上去了,价格(汇率)自然会涨。反之亦然。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一些经济结构比较脆弱的国家,由于财政和贸易赤字暴增,导致资金外流,汇率暴跌。这个时候提升利率阻止汇率下跌用处不大,反而会增加市场的恐慌心理,进一步恶化资金外流和汇率暴跌的情况。
参考土耳其、阿根廷的案例。
至于说到央票,既是妙计也是权宜之计。长话短说,是因为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数量太小,地方债又不太靠谱,所以只好发明一种新工具,用来调节金融市场。逻辑是这样的:放松银根的时候,央行从商业银行手里买入央票,放出现金;紧缩银根的时候做反向操作。
央票与国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适用性较窄,一般人接触不到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专属央行的金融工具,不能在市场上做普通交易;而后者则不然,理论上任何人都能拥有,可以在任何市场交易。所以,归根结底,国债才是最市场化的东西,而央票仅仅是权宜之计,是过渡性工具。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未来的某一天,央票一定会消失,国债会成为主流。
购汇用什么汇率?
看牌价中的卖出价。银行买入外币现汇或者现钞,您卖出外币现汇或者现钞的价格分别叫做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反之,银行卖出外币,您买入外币的价格叫做卖出价,卖出价不分现汇和现钞;查询汇率可以通过招行主页,右侧实时金融信息-外汇实时汇率查询牌价,汇率实时波动,仅供参考,可以看到2011年02月16日及以后每天的数据。
(新西兰元可以看到2014年09月22日后每天的数据)
什么是标准汇率?
汇率市场采用标准的“五位计数法”例如,USD/JPY的汇率为120.10即表示1美元兑换120.10日元。一种货币不能单独成为汇价。以日元为计价货币的汇率标价最小单位为0.01,一般以其他货币为计价单位的汇率标价最小单位为0.0001。汇率标价的最小单位称为点。若USD/JPY的汇率价格从103.50变化为103.60,即汇率上升了10个点。兑换外币以哪个汇率为准?
简单的概要
在岸汇率与人民币中间价在岸汇率一般指央行人民币中间价,并不是货币确切兑换比例。
央行人民币中间价好比央行的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存款或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上浮或下浮。各商业银行的汇率也一样,具体的兑换比例每个银行都存在差异,但是是基于央行人民币中间价进行上浮或下浮的结果。
具体浮动比例要看具体的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它们的比例是存在微小差异的。如果用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或者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小金额无所谓,大金额却要筛选,因为他们存在微小的差异,好如不同商业银行的一年定期利率存在差异。
那么央行人民币中间价是怎么来的呢?对各种货币的计算又有差异。比如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是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热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根据交易量和报价情况等的综合指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
美元兑人民币是这样得出中间价,但是其他货币通常是以收盘价作为中间价。
各大商业银行都是汇率做市商那么何为做市商呢?买卖报价都是他自己,提供证券或外汇的流动性,但从而赚取价差或点差。比如某券商对某证券报价,买价10.1元,卖价9.9元。那么有其他交易者需要卖的(假设为a),只能以9.9元卖给该券商;交易者需要买的(假设未b)只能以10.1元向该券商买。期间ab之间并不能进行直接买卖交易,这就是做市商市场。
外汇也一样,各商业银行基于人民币中间价进行报价,形成做市商市场。比如央行人民币中间价为6.8934元,那么工商银行的现汇买入价可以为6.7989元,现汇卖入价6.9369元;而中国银行的现汇买入价可以为6.7595元,现汇卖入价6.9378元。
除了各个商业银行现汇买入价和现汇卖出价外,还有各个商业银行的现钞买入价和现钞卖出价。理解较为困难,这里就带过了。
具体兑换比例题文中的兑换外币以哪个汇率计算?具体情况还要看各个商业银行的具体报价,既不是离岸汇率也不是在岸汇率,但是与在岸汇率相差不远,具体兑换汇率是基于在岸汇率(人民币中间价)上下浮动的结果。
还有的就是你是现钞(兑换成现金)还是现汇(转账的形式),这两个价格是不一样的,因为存在运输成本(这里就不讲了,现钞存在较大成本,兑换货币金额较少)。
离岸汇率最后在说说离岸汇率吧!在2010年之前,不存在离岸和在岸之分,因为我国外汇管制较严,所有的报价都基于央行中间价。但是,某国较强的汇率管制会侵害到他国利益,毕竟谁也不愿意突然钱不值钱了。
因此,如果外汇管制较严,他国利益可能就受到本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那么外国也就不愿意用该国的货币进行交换,货币国际化就走不出去。也就是说,要让国际对外汇有定价权,那么该国必须走市场化,外汇管制需要放宽。
但是受我国经济性质的影响,完全开放外汇是不可能的,但是又要使人民币国际化,那么只能整出个离岸市场,首先该离岸市场建立在香港,供外国人民币交易,该交易价格就是离岸汇率。
比如美国的某商户向中国厂家进货,那么通常就以离岸汇率计价。如果中国厂家需要换成人民币,那么只能以再岸汇率作参考,然后在商业银行以具体的汇率兑换。
或者英国企业在中国制造产品,然后卖给美国,那么对于英国人来说拿着人民币没用,那么它就会通过离岸汇率的手段,以人民币计算利润,但却是直接用美元兑换成英镑或者欧元。
套利机制的存在,以致离岸和在岸汇率相差无几简单来说,离岸汇率供外国人使用或参考的汇率,与我国人民没有多大关系。但离岸和在岸汇率相差不会太远,因为一旦存在套利空间,那么便有交易商进行两市套利,从而缩小套利空间,以致两者的汇率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