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微笑,拈花一笑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祖拈花微笑,拈花一笑到底是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是佛家用语,是佛教禅宗的起源。
当年大梵天王奉献给佛祖释迦牟尼一株金婆罗花,请佛祖讲经说法。佛祖指拈莲花,神态安详,扫示众人,沉默不语。众人皆不能明白。唯有佛祖的大弟子摩柯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禅宗传至第二十八代为达摩菩提。达摩菩提于中国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后来到河南少室山。传说,他在少室山看到一片金光,又看到这里森立繁茂,景色秀丽,而且佛法兴盛,于是选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禅宗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以修心参禅为宗旨,所以也留下了很多与参禅,顿悟,修心,斗禅有关的有趣故事。
相传二祖慧可曾请达摩祖师为他安心。
慧可说:“祖师,我心不安,请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说:“来,你的心在哪,我为你安心”
慧可沉吟良久,说:“我的心找不到了。”
达摩祖师说:“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佛家讲一切皆为空,既然心是空的,那么又何来心不安呢?所以慧可顿悟了佛法。
关于参禅顿悟,最有名的是五祖弘忍传衣钵与六祖慧能的故事。
相传五祖弘忍欲寻找衣钵传人,于是让弟子们作偈语。大弟子神秀做一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六祖慧能正在厨房拿着菜刀切菜,听到后,扔下菜刀说:“好则是好,了则未了”于是也做一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听到后,直到慧能才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法,于是把衣钵传给了慧能。但是因为害怕其他人加害慧能,于是弘忍帮助慧能逃走。后来慧能隐居十几年,直到神秀去世,才开始弘扬佛法,成为南派禅宗祖师。这就是禅宗一段很著名的公案。
而斗禅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有一个好友,是有名的得道高僧,名叫佛印。苏东坡博览群书,也曾精研佛法,经常去找佛印谈佛论道。但是他也喜欢和佛印斗禅,可每一次斗禅他的大败亏输,铩羽而归。
这一天,苏东坡又去找佛印斗禅,然后兴高采烈的回来了。然后洋洋得意的对苏小妹说:“小妹啊,我今天和佛印斗禅,终于赢了他一会”。苏小妹问:“你是怎么赢他的”苏东坡说:“我问佛印,在你眼里,我是什么?佛印说,是佛。我就对他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团牛粪。佛印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不就是说,我赢了他吗。”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哥哥呀,你这次输的一败涂地了。”苏东坡问为什么。苏小妹说:“佛家认为佛在心中,你心中是什么,你眼中看到的就是什么。佛印心中有佛,看到的你就是佛。而你看到佛印是一团牛粪,说明你的心中就是一团牛粪。”苏东坡听后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佛的真理,心中有佛,一切皆是佛。
关于斗禅最精彩的禅法是作家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中探花刘墨林与文觉大师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断绝法的斗禅了。
原文是这样写的:
见他竟然这样放肆,文觉大师却对他不理不睬,也不和他正面交锋,而是带着庄严法相,合掌问道:“居士既然知道,欲参三乘,先去六根之理,请问:如何才是无眼之法?” 刘墨林信口拈来,以诗作答:“帘密厌看花并蒂,楼高怕见燕双栖!”一语既出,佛堂里响起一片喝采之声。 文觉紧接着又向,“如何才是无耳之法?” “休教羌笛惊杨柳,未许吹萧惹凤凰!” “如何才是无鼻法?” “兰草不占王者气,萱花不辨女儿香。” “何谓无舌法?” “幸我不曾犁地狱,干卿甚事吐青莲?” “无身法呢?” “惯将不洁调西子,漫把横陈学小怜!” 文觉见这书生如此才华,有点架不住劲了,可是,他还没问完呢,只好照旧问了下去:“那么——请问:如何才是无意之法?” 刘墨林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只为有情成小劫,却因无碍到灵台!” 这真可谓语惊四座!在文觉和尚快似连珠炮一样的追问下,刘墨林左顾右盼,挥洒自如,诗句连篇,应答如流,把佛家所谓六根断法,表达得尽得其妙。那神情又绝无呆滞,更无牵强,真个是风流倜傥,光采照人!雍正刚来时还在恨着刘墨林“坏了朕的名声”呢,如今竟生出了怜才之意。心想,熙朝有位善解君意的高士奇,若把刘墨林和他相比,只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段对话,把六根清净的佛家思想用诗句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是诗化的佛理,尽得佛理的精妙精髓,把六根的断绝解的很透彻了。
佛祖对迦叶尊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从浅层的解读是:鲜花本是美好的事物,人见人爱,迦叶尊者发出微笑乃是自然的反应。从参禅的角度说:如来以花示众,不发一语,会中诸众均费心猜想,唯有迦叶一人不费思量,开颜微笑;暗合佛祖“离文字相”、“言语道断”与“实相无相”之真义。
岩茶里的金佛跟佛手是同一款吗?
不是。
佛手之所以叫佛手,便是因为叶片大,如同佛祖“拈花微笑”的手掌一般。
金佛亦与佛有缘,想来叶片亦是宽大似掌的。果真,这成品茶的条索,便宽大紧结,呈现出叶片粗壮、叶片厚实的样子来,乍一看,还以为是老丛水仙的条索。
干茶香发酵的味道十足,焦糖香浓郁。可见发酵程度与火功,都在中火以上。
佛祖拈花一笑是什么典故?
佛祖拈花一笑出自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计别的都在默思)。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佛主拈花一笑何解?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给众弟子讲授佛法,佛祖拈花。众弟子不解,唯独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说迦叶已明佛法。
禅宗在唐代开始盛行,其教义讲究渐悟和顿悟,有南宗北宗之分。渐悟是量变转换质变,追求长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顿悟不要求长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间明白佛法的含义。拈花微笑的公案讲的就是顿悟。另外他还有一层禅意就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叫做“不立文字”。
佛家认为最高深的道义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内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写在文字上被广大的教徒所接受,这与禅悟是一脉相承的。
佛家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