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国,河南发现5300年前河洛古国
河洛古国,河南发现5300年前河洛古国?
首先,这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我来说一下河南人近些年来为什么总是被黑。首先,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外出务工的人很多,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大都是社会基层的农民,整体素质比较低,不免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的河南人。现在这个社会,舆论的力量太强大,一旦发现某些现象,众多大众包括一些新闻媒体不管青红皂白,只会一味地火上浇油,甚至以讹传讹。比如有个偷井盖的河南人被抓之后,只要是出现偷井盖的,大众就会想到河南人。最后甚至某些地方的人认为河南人不干别的,就是专业偷井盖的。
河南,且不说厚重的历史,就论当下。都说河南穷,可有多少人知道,河南的GDP早就是排名全国第五了。都说河南穷,可有多少人知道河南每年要给国家贡献5亿人口的粮食。都说河南人素质低,又有多少人知道,河南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和感动中国的人物。比如在杭州深夜跳河救人的司机小哥,比如三闯火海的烈火英雄王锋等等。
我作为一个河南人,出门在外从不掩饰自己的身份。跟我相处过的人都说,我让他们改变了对河南人的看法。我也希望千千万万的河南人都能身体力行,让那些黑化河南人的人都能改变看法。
良渚古城和河洛古国哪个早?
河洛古国早于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双槐树遗址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该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
河洛古国还在挖吗?
还在继续挖掘。
“河洛古国”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
“河洛古国”遗址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政治文明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河洛古国遗址比三星堆早吗?
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三星堆距今5000到3000年,所以,河洛古国更早!
如何看待郑州发现河洛古国不排除是黄帝时代都邑?
2001年,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旨在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时15年,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都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显示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倾向。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研究成果。红山、凌家滩、石峁等古国文明璀璨夺目。
但地处中原的河南地区却没有此阶段的重大发现,给人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甚至出现了“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但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中心一直欠缺过硬的考古资料。
2020年5月7日,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在郑州公布,专家建议命名双槐树遗址为“河洛古国”。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站在遗址高处,黄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其社会发展模式、承载的思想观念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河洛古国”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北斗九星遗迹
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顾万发如此概括,背后丰富的细节却比这句严谨的总结有趣得多。
牙雕家蚕
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它的做工十分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和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同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
这是迄今发现的仰韶时期与养蚕及丝绸起源相关联的、比较直观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牙雕蚕的发现,对顾万发而言别具意义,因为双槐树遗址的发掘初衷就是寻找丝绸之源。
“丝绸和玉都是中华文明的高端代表,关于玉的研究和发现很多,丝绸少有人关注。丝绸这种高科技产物的产生,一定有相应的社会理念和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背后肯定有更高端的文明存在,如果找到了,所谓‘中原文明洼地’的问题就解决了。”顾万发说,他不相信距今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没东西,从气候、环境、资源和传说等各方面看都没道理。
地裂缝遗迹
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有关于黄帝时代“一百年,地裂,帝陟”的记载,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记载,“黄帝将亡则地裂”,表明发生了地震,黄帝部落就迁走了。巧合的是,在双槐树遗址发现了多处地震引发的裂缝遗迹。地裂缝遗迹发现于遗址内壕和中壕东南部解剖沟内,呈东西条状,错乱交叉,缝内有淤积黄土,还有明显的地层错位现象。北京大学相关专家现场确认,认为可能是地震引发的裂缝,且震级在6.0级以上。
大型版筑遗迹
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发展模式,大量建筑基址等等,双槐树遗址所表现的这些内涵,以及种种被后世王朝文明承袭和发扬的现象,足以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相信随着考古人员的努力,河洛古国更多丰富的内涵将逐步揭示。
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的中国最早瓮城——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的发现,可能将改变“中原的中心地位是从夏代才开始的”这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