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坟墓在哪里,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秦始皇的坟墓在哪里,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刘秀坟本来就是现代当地人的一个俗称而已,刘秀身后之地本名叫做“原陵”,依旧称“陵”。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创者,其先祖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不过到刘秀这一辈已经基本变成布衣平民,王莽篡汉海内分崩,刘秀在枣阳起兵。
经过多年的征伐,刘秀在众多义军中脱颖而出,先后平灭更始、赤眉等诸多势力,终究使得新朝之后被撕裂的天下重归一统。
在历史上,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创者,也是东汉最出名的皇帝,在历史上有不少的独一无二,包括他的陵墓,但长久以来,刘秀的陵墓却存在争论。
现如今人们将河南孟津县白鹤乡铁谢村的“刘秀坟”视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所在,但是按照风水等来看,刘秀若真的建陵在此,颇有古怪。
铁谢村的刘秀坟,是当年的黄河水道,现在已变成滩地,刘秀的陵不大可能会藏在水里,现在的刘秀坟所谓陵墓土堆,可能是北魏时代的祭天、祭河的仪式台。
同时,一般帝王陵寝都讲究背山面水,可刘秀坟则是枕水面山,完全不符常规。
有人称,这是因为刘秀的儿子刘庄喜欢与刘秀作对,原本打算建陵北邙山的刘秀担心将来儿子不遵循自己的意思,所以反其道而行,便留下遗诏建陵在黄河滩上。
谁知道,刘庄竟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真把刘秀安在了黄河河滩。
不过这样的说法基本没有可能,因为古代帝王陵墓通常都是在其在位时开始修建。
按照史料记载,汉光武帝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修建陵寝,并且在刘秀驾崩之前就已完工,不可能是刘庄在父亲驾崩后,再按其遗诏建陵。
按照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就是河南地区的“邙山陵墓群调查工程”,发现河南孟津送庄乡三十里铺与周边地区,才是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
北邙,也就是邙山,这里是古代王侯公卿们非常钟爱的身后之地。
王建的《北邙山》中就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民间,也长期流传着“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俗谚。
从先秦的春秋战国开始,东汉、曹魏与西晋等六个朝代的皇陵全都集中在北邙,邙山聚集了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墓葬,多达数十万处。
按照文献与考古等,古代的班超、石崇、孟郊、狄仁杰等人的墓都被确定在北邙,可也有些人的一直存在争论,最出名的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孟津县送庄乡的东汉皇陵核心区域占地达40平方公里,位于邙山之巅,古代墓冢非常密集,陵区西部有大汉冢等五处单独的墓葬,这些墓葬按照规制来看,都是帝王陵。
通过《古今注》记载,及现实比照,专家们觉得大汉冢才是真正的刘秀原陵所在,旁边的玉冢是汉安帝恭陵,二汉冢是汉顺帝宪陵,三汉冢是汉冲帝怀陵。
而另外,也有考古专家认为位于盘龙冢村北的“盘龙冢”才是刘秀的原陵所在。
在2008年,“河南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葬”这个调研结果,被评定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证明了现在公认的汉光武帝陵,也就是刘秀坟,可能一直就是个误会。
尽管铁谢村的刘秀坟可能压根儿不是真的刘秀帝陵,但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陵区之中的柏树堪称一绝,孟津八景之一的汉陵晓烟,就位于此处。
至于刘秀坟这个称呼,也很正常,因为不同于皇家有那么多的讲究,古代民间不分什么陵、冢、墓之类的区别,既然传说的埋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干脆直接叫刘秀坟了。
黄帝乘龙飞升的地方也在灵宝?
这次河洛古国的发现,更加有力的证明新郑黄帝故里的重要依据。
加上之前周围发现的郑州的青台遗址、汪沟遗址、尚岗杨遗址、陈沟遗址、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还有特别是西山城、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
再加上之前具茨山上发现的远古时期的神秘标刻和岩画,还有史料上的记载也都大多指向河洛这个地区。
遗迹出土的北斗九星陶罐,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已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已有一定的观察。另外光牙雕家蚕这个发现都是首次农桑文明的代表,联系到之前旁边汪沟大型聚落遗址之前发现的彩色丝绸,是中国最早的丝绸发现。华夏文明主要代表,农桑文明,农桑文明,农桑文明
河洛地区为中华的根源再一步证实。
郑州黄帝故里不属于河南的,它属于全体中华儿女,景区免费向全体中华儿女开放。
陕西黄帝陵有什么考古依据?为什么白帝陵改成黄帝陵,中部县改成黄陵县?黄帝当年留下脚印怎么回事?那个你们所说的黄帝手植柏只有3000年树龄,而黄帝是5000多年前的时代,相差2000年怎么亲手种上去的?里边也没有黄帝真身遗骇,说是衣冠冢连个衣服边角都没,有什么考古佐证吗?另外,河南灵宝的黄帝陵有考古遗迹(西坡遗址),而且比陕西早。
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拜祖,为什么收老百姓门票,还75一张门票特别贵,什么时候能免费开放?
秦始皇兵马俑里面是真人吗?
不是,陶塑的。
历史背景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
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等,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西阳村。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营建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人们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发掘
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
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兵俑彩绘
实际上兵马俑原漆有紫黑红绿等十种颜色,但常出土与空气接触不到五分钟即氧化剥落。
2009年采用中德合作的彩绘保护技术成功将出土兵俑颜色留存下来;在2015年日本NHK特集节目里,经处理的残留颜色兵俑,已可暴露于空气中展示。
当中尤其以“汉紫”(Han Purple)最受瞩目,1950年代合成紫色出现前,人们是用颜色调合方式配出紫色,然“汉紫”却是人工合成的硅酸铜钡颜料(BaCuSi2O6)。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兵马俑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愿看到此文的人能平安、发财~
刘备病故在哪里?
刘备死后,到底葬在哪里?要说就是葬在四川成都市的惠陵,你可能不信,但我觉得他就葬在那里。
我们看一则历史记载。据《三国志·蜀志三·后主刘禅传》载,章武三年三月,刘备病危,把太子(后主)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在永安宫去世,诸葛亮上奏后主,提出服丧期间朝中百官进行哀悼,满三天就脱去丧父,到安葬时再按葬礼行事,郡国太守等,满三天就脱去丧服。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这里清楚地说明,五月,刘备的灵柩从永安运回成都,追封谥号为昭烈皇帝。秋季八月,安葬在惠陵。
再看另一则记载。《三国志·蜀志四·先主甘后传》载:“(甘皇)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
这段记载说明,甘皇后去世早,葬在了南郡(湖北江陵),在222年追赐谥号,把墓葬迁往蜀地,灵柩还没有运到,刘备也去世了。
丞相亮上言:“……大行皇帝存时,笃思垂恩,念和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
可以看出,刘备在世时,还派使者前去迎请甘皇后的灵柩。恰巧刘备也去世,甘皇后的灵柩已接到,刘备的灵柩在路途中,陵墓即将建成,葬期已确定,诸葛亮与赖恭等人查考了谥法,应尊皇思夫人为昭烈皇后。昭烈皇后应与昭烈皇帝葬在一起。所以,诸葛亮请求命令太尉到宗庙去祭祀,告知祖先,向天下公布。后主刘禅批示:可以。
可以看出,刘备和甘皇后确是合葬于惠陵的。《三国志》的两处记载说的很明确。
清代褚人蠖(huò)《坚瓠(hù)集》有这样一个故事:
几个盗墓贼进入了刘备的墓室,见两个人在下棋,还有10几个侍卫,连忙跪拜,每人被赏饮一杯,又讨了几条玉带,让他们赶紧离开,到洞口时,洞口已封堵涂漆了,玉带原来是巨蛇,墓和原来一样。
这个故事有点玄乎,说的是盗墓者进入惠陵会受到惩罚,从侧面说明刘备墓没遭盗挖。从现有材料,惠陵没有被发掘、盗挖的记载。
正是因为没遭盗过,宋代就有人怀疑惠陵是刘备的衣冠冢,郭沫若也曾认为刘备墓在奉节。后来也有学者持奉节说,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奉节四月份后天气炎热,要将它送到的成都,尸体会腐烂发臭。
还以近年奉节城里发现多处像墓道的人工隧洞口,均指向原府署,并探测出原府署地下有两个建筑结构,认为就是刘备的真正墓葬。
我认为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而路途遥远、尸体腐烂发臭的理由并不能完全服人。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死后马上下葬的?放一两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是常事。
秦始皇死后不也是千里迢迢往回运么,历史上还有死后几十年没下葬的。
现代的防腐技术先进了,不是也还有人把亲属的遗体从外地偷偷地运回老家么?
这就是落叶归根,认祖归宗。
当然,会有读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可以各抒己见,留下您的观点。
古墓封土的结构?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宝城宝顶:是在地宫的上访,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最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墙,穹隆顶称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