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在自然界可以停留多少年,生产塑料袋是技术性的行业吗

2023-03-23 03:42:03 99阅读

塑料制品在自然界可以停留多少年,生产塑料袋是技术性的行业吗?

是技术性行业。

一杯清水,放进去一个塑料袋,几分钟后塑料袋溶化于水,演示人拿起杯子一饮而尽。这可不是一场魔术表演。演示人是智利SoluBag公司总经理罗贝托阿斯泰特。前不久,该公司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这场轰动全球的新闻发布会。

塑料制品在自然界可以停留多少年,生产塑料袋是技术性的行业吗

这项技术完全属于“中国制造”,技术研发方为华南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崔跃飞。神奇的水溶性塑料袋原料是聚乙烯醇(PVA)。“PVA不但能溶于水,且是绿色、环境友好型的塑料。”不过,崔跃飞认真强调,“即使该材料无毒无害,也不建议吃、喝,因为材料不是食物,食品生产和工业产品生产的环境和技术要求是有差异的”。

崔跃飞的这项技术为全球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6年长跑 率先取得水溶性材料技术突破

与PVA结缘源自崔跃飞对科研的不断追求。他最初研究氨基树脂,但感觉在此领域难以再取得新突破。恰逢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制造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材料是发展制造业的基础。特别是大型电器生产企业,每年都要用上几万吨塑料。他们迫切需要质好价低的塑料。”崔跃飞说,当时,受众多企业的研发委托,他开始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

“为了降低价格,最初添加了部分不环保的低廉原料。但从长远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崔跃飞敏锐地嗅到未来市场的变化方向。2002年,他进入环保材料领域,研发水溶性材料,也就是生产水溶性塑料袋的原材料。

未知领域充满了新奇,也布满荆棘。崔跃飞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让PVA的生产变成像生产塑料一样简单”。塑料具有可塑性,一般通过加热达到熔点以上,实现流动性。可PVA并不具备这种热可塑性。“PVA熔点在220℃—230℃,一开始按传统塑料的加工方法生产PVA,没想到加热到180℃后它就开始分解,完全失去流动性。整个设备被黏住无法使用。”崔跃飞说,没有任何现成的研究成果可借鉴,只能摸索着前进。

为了降低PVA的熔点温度,实现180℃以下的低温加工。他找来各种原料与之一一匹配,最终筛选出几种适合的原料。可原料中有一些有害、不符合环保要求,他就不断筛选、替代。“从第一代技术升级到目前产业化量产的第三代技术,先后筛选了近500种原料,最终淘汰掉常规使用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经过长达6年的“长跑”,崔跃飞终于完成无毒无害冷水可溶性聚乙烯醇材料的热塑性加工技术突破,拥有36个相关专利,形成专利池。

该技术的成功对产业有另一重要意义。我国PVA的年产能已达到100万吨以上,居世界第一。由于应用领域较窄,出现产能过剩。“如果可用作环保产品的原料,很快就能提升产业链。”崔跃飞凝重地说。

历经坎坷 产品终于实现量产

崔跃飞掌握的这项技术很快被企业相中。2008年,一家印尼企业找其合作,考虑了一阵,他让对方再等半年,等他完成中试试验。然而,一到生产线上,根本就无法做出实验室里漂亮的东西。“完全不行,宣告失败。”崔跃飞直摇头,“实在太难了。”之后6年间,他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的塑料加工设备厂,寻找能与产业化匹配的设备,一年跑七八次南京,每次跑八九家厂,不断尝试,失败了重来。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2015年9月,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偶遇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正高。听完崔跃飞的讲述后,杨正高非常兴奋地说:“传统行业正面临着发展天花板,公司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要不我们一起合作。”双方一拍即合。

杨正高说:“双方约定,项目进行孵化的前期投入,包括场地、人员、设备、原料、相关测试、认证等投入全部由公司负责,即使失败崔老师也不需负担一分钱。合作孵化期间,由崔老师保留部分关键性的专利技术和关键性原料。”

说干就干。双方一起到全国各地选购设备,展开市场调研。2015年10月底,第一台中试原料造粒机进入中试场地。2016年4月,第一批中试量产原料产品生产出来,终于成功了。“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南京欧立挤出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凯的帮助,离不开杨正高的大力支持。”崔跃飞一再强调要感谢支持他的企业,“产业化太不容易了。”

其时,智利SoluBag公司的罗贝托阿斯泰特已在中国寻找这种材料两年多,当他看到崔跃飞这项技术,立刻与其合作,负责国际市场推广和销售。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今年7月,智利颁布‘禁塑法’,将禁止全国所有超市、商铺向购物者提供塑料袋,智利有可能成为南美洲首个‘禁塑’国家。”崔跃飞也十分看好此市场的前景,他说,“每年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导致海洋生物死亡。减少白色污染,不仅是智利,且是全球保护环境的必然趋势。”

技术成熟 全面产业化还缺市场

从一个想法到实现产业化,崔跃飞用了15年。回想起科研成果转化的历程,他有话说。“首先面临的是研究经费问题。”他说,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在寻找环保的塑料材料,可还只停留在想法,难以立项,“研发经费都是靠以前其他项目所积累下的资金”。

“科研成果转化中,最为关键的是中试,毕竟实验室与工业化、产业化还是有距离的。但目前的风投只关注成品,不管中试。假如风投能在中试阶段就进入,实验室技术转化率必定大为提高。”崔跃飞说。在他看来,成果转化还离不开所在学校的政策支持。

在PVA水溶性材料和产品研发成功后,2016年6月,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崔跃飞正式成立广东聚益新材有限公司,并通过华南理工大学转让了3项相关技术性专利。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性地对专利成果进行分级分类,采用专利池打包、转让、实施许可、作价入股创办企业等多种模式盘活专利资产,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位于全国高校前列。“我近几年通过学校授权专利已转让了9项,许可了1项,转化率达50%以上。”今年3月,崔跃飞的另一核心专利技术转让给广东创新威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参加了2018年“创客中国”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及第二届“创客广东”大赛,在1660个参赛项目中,杀入12强顺利进入了决赛。

“PVA材料具有水可溶性,溶入水中几分钟后就会消失,不会污染和破坏水源水质。当它溶于水形成胶液渗入土壤中,具有土壤改良作用,可增加土壤的团粘化、透气性和保水性,延缓化肥的流失,特别是对钾肥有增效作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于沙土改造。”崔跃飞说,该技术成熟,完全可进行市场化,目前唯一缺的是市场。

“新材料如何导入市场,让市场接受,让民众认可,还需要时间。评价一项技术是否成功,要看其能否全面推开应用。”他说,“目前第三代技术生产的原料单价仅为普通通用塑料的1.5倍左右,希望到第五代技术时实现与普通通用塑料价格相近的成本,进入一次性包装和消费薄膜应用领域。我正在寻找更多企业共同推广该技术。”

pc材料保压时间一般为多少?

聚碳酸酯简称PC,是一种无定型,无毒无臭,高度透明的无色或微黄色热塑性工程塑料。由于有其优良的机械性能,俗称防弹胶。耐冲击性优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高,蠕变性小,尺寸稳定,透明等特点。

PC的吸水率较大,加工前一定要预热干燥,纯PC干燥120℃,改性pc一般用110℃温度干燥4小时以上,干燥时间不能超过10小时。再生料的使用比例可达20%,在某些情况下可100%的使用再生料,实际份量视制品的品质要求而定。

pc的熔体粘度比PA,Ps,pE等大得多,流动性较差,熔体的流动特性接近于牛顿流体,熔体粘度受剪切速度影响较小,而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成型时只要调节加工温度,就能有效地控制PC的表现粘度。则过度的温度会发生降解使制品颜色变深,表面出现银丝,暗条,黑点,气泡等缺陷,同时物理力学性能也会显著下降。

熔胶温度。一般pc加工温度为270一320℃,改性或低分子量PC为230一270℃。

注射压力,尽管注塑时注射压力对熔体强度和流动性影响较小,但由于pc熔体粘度高,流动性较差,因此注射压力不能太低,一般控制在80一120mpa。

注射速度。注射速度对制品的性能影响不大,但从成型角度考虑,注射速度不宜太慢,否则进入模腔内的熔体易出现波纹,料流痕等缺陷,注射也不宜太快,以防裹入空气和出现熔体破裂现象。生产中一般采用中速或慢速,最好采用多级注塑。注塑时速度设定为慢一快一慢,这样可大大提高制品质量。

保压压力及保压时间。保压压力过小,补缩作用小,易出现真空泡或表面缩凹,保压压力过大,浇口周围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在实际加工中,常以高料温,低保压的办法来解决。保压时间的选择应视制品的厚薄,浇口大小,模温等情况而定,保压时间的长短可通过浇口封口时间的试验予以确定。

滞留时间。在高温下停留时间过长,物料会降质,放出CO2,变成黄色,勿用LDpE,pOM,ABS或pA清理机筒,应用ps清理。

模具及浇设计。常见模具温度为80一100℃,加玻纤可为100℃以上,小型制品可用针形浇口,浇口深度应有最厚部位的70%,浇口越大越好,以减低塑料被过度剪切而造成缺陷。

塑料产品生产出来里面有气泡是什么原因?

注塑产品有气泡的处理方法:

1、提高模温,减小注塑时间和周期。因为PP气泡是由于冷却时间过长而形成的内部缩水而形成的。

2、提高背压延长注射时间,用高压低速。

3、储料速度太快,适当加点背压。

4、原料干燥不够,含水分。

5、塑料在料筒中停留时间过长。

6、螺杆射退量过长。

7、模具排气不良。

8、注射压力过小,注射速度过大。

9、熔体温度过高,模具温度过低。

真的会保留最后的体面吗?

在殡仪馆工作的表哥告诉我,老人死后必须立即用棉花塞住肛门,否则就是对老人的不敬,同时老人在家死亡第一时间不是报警,而是做好这7件事,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些知识,关键时刻有大用。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无论生前是富贵还是贫穷,走的时候也不过是一堆黄土罢了,谁也逃不掉这个宿命的安排。

家中有老人去世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殡仪馆在接受遗体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殓师用沾满酒精的棉花堵住遗体的口鼻和肛门,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举动,但据说可以保留死者的体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带着疑问我咨询了在殡仪馆上班的表哥,表哥告诉我,给死者堵住肛门是殡仪馆的必备程序,看似很尴尬的行为却体面了殡仪馆对死者的人文关怀,这其中大有学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老人死亡后的身体变化过程

老人死亡之后,心脏首先会停止跳动,没有心脏提供能量,血液停止流动,从而无法为整个身体输送营养和能量,全身各处的器官随之也停止工作。

接着人的体温会逐渐下降,身体也逐渐僵硬,全身上下的关节就像定住了一样,无法弯曲,看起来就像电影中的JS一样,如果是很多受病魔折磨死亡的老人,死亡姿态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同时人死之后,血管的粘膜细胞也会死亡,血液开始不受限制地渗透到血管外面直到皮下组织中,形成所谓的尸斑。

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血液会逐渐地下沉到人体的底部,特别是背部,由于富含毛细血管,会形成连片的尸斑,如果有参加葬礼的朋友,千万别因为好奇心去看死者,小心晚上做噩梦。

人体内富含各种微生物,在活着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只会分解肠道物质,人死之后,微生物质的繁殖就不再受到限制,开始迅速的繁殖生长,并开始腐蚀体内所有的器官。

而且温度越高、脂肪越多,腐蚀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如果老人在夏季死亡,如果在家举办葬礼的话,一定要及时将遗体放入冰棺中降温来缓解腐蚀的速度。

微生物在腐蚀体内器官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气体,类似于臭鸡蛋味,非常的刺鼻难闻不说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为随着气体不断地积聚,体内会产生极大的压力,从而会通过口鼻、肛门等有孔的地方排出,排出的过程中会夹带着血液,所以如果不加以处理的话尸体口鼻处会有鲜血流出,异常恐怖。

接着我们来了解,给死者堵住肛门,能起到什么作用?真的会保留最后的体面吗

堵住死者肛门,怎么看都很尴尬、很不可思议,但这一举动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1、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其实堵住死者的肛门是自古以来的丧葬习俗,古语有言:“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朽”,意思是说用玉堵住死者的九窍,可以保持肉身不腐。

为什么要保持肉身不腐呢?其实这和古人的人生观有关系。

古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来生,人死之后如果肉身不腐烂的话会重新进入新的世界,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假如肉身腐烂就无法转世重生。

所以堵住死者的九窍,寄希望于可以转世重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如果是富贵人家一般会使用金玉,假如家中贫困买不起金玉则用纱布代替。

2、防止尸臭散发

由于举办葬礼的需要,遗体会停尸三天,哪怕殡仪馆将遗体放在冷藏室,但遗体还是有有所变质腐烂并散发出尸臭味。

而尸臭到底有多臭呢?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毫无疑问,它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臭的味道之一。

表哥是一名法医,他告诉我,99%以上的人闻到尸臭味都会呕吐,那是一种臭到骨子里的味道。

表哥已经担任法医多年,但就连他有时候闻到高度腐烂的尸体也会呕吐,并且最可怕的是,高度腐败的遗体味道,无论用什么防护措施都能闻到,而且一旦接触到往往十天半个月还能在身上闻到那种臭味,所以真的是非常臭。

尸臭不仅臭,而且传播的距离还非常远,往往在尸体几十米开外就能闻到那种臭味,所以殡仪馆堵住遗体的肛门就是为了防止在举办葬礼的时候遗体散发出尸臭味,从而给亲朋好友创造更好的葬礼氛围。

总之,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尴尬举动,却保留了死者生前的体面,也体现了殡仪馆人性化的服务所在,为他们点赞。

最后温馨提示大家老人在家去世,要怎么处理?

人死不能复生,如果老人在家去世,痛苦流泪乃至后悔都无济于事,家属还是尽快整理好心情,为老人准备后事,让老人安心地离去。

第一步:拨打120,确认老人是否死亡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上海福利院老人未死被装运事件吗?

5月1日,上海一家福利院打电话通知殡仪馆有老人去世,然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搬运“遗体”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遗体动了一下,随后经过工作人员仔细确认,证明老人确实还活着,最终这家福利院的相关人员收到了应有的惩罚。

大家想一想,福利院这样的专业机构尚且会发生这样的乌龙事件,更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

所以,我们确定老人去世之后先不要急着哭泣,赶紧趁着老人的身体余温先为老人穿上寿衣,然后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

拨打120有两个目的,一是由医生确认老人是否死亡,如果是假死也许还有抢救的机会;二是医生如果确认死亡的话,医院会开具心电图证明和死亡通(告)知书

第二步:开具死亡证明

一旦我们拿到医院的心电图证明和死亡通(告)通知书,我们就可以到村委会或者当地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大家千万要保存好死亡证明,因为这个证明很重要,而且补办很麻烦。

第三步:联系殡仪馆,商讨葬礼事宜

拿到死亡证明之后,我们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联系殡仪馆,殡仪馆只有在见到死亡证明之后才会接受死者。

前文说过死者的身体几个小时内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夏季的时候甚至会腐蚀发臭,所以必须要放在专门的冰棺中延缓遗体的腐蚀。

现在的殡仪馆一般都会提供一条龙服务,当将死者运送至殡仪馆后,家属就可以去业务室,校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确定火化的时间、费用等手续。

第四步:取骨灰

取骨灰一般需要2-3天,如果想提前的话,要办理提前手续,大家要注意的是取骨灰的时候要带着火葬证,如果死者有特殊原因暂时不能火化,还要办理尸体冷藏手续。

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老人在外地死亡,家属想将死者骨灰带回老家的话,最好能够自己开车。

如果实在没车,必须要乘坐高铁的话,一定要提前和高铁客户联系好,并且上车前将骨灰盒包装好,不要给车上其他的乘客造成困扰

第五步:选购墓地

办理火化手续之后,如果是城市的话,家属要去陵园选购合适的墓地,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是双人墓还是单人墓地。

这里建议大家直接选择双人墓,这样以后另一位双亲去世的时候可以将他们合葬,相对省事很多,当然双人墓地的价格相对要高一些,大家可以综合考虑

如果是在老家土葬,墓地一般都是自家的地里,相对简单许多,只需要和村里报备即可,这里不在多说。

第六步:提取银行卡余额

有些老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在银行卡上存下了一大笔钱,家属如果知道银行卡密码的话,可以直接到取款机上取出,注意每天最多不要超过5万元,分批提取。

但如果家属不知道老人的密码的话,不要着急,带着死者的死亡证明到公证处拿到公证证明之后就可以去银行取款。

如果死者有房产的话,就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拿着死亡证明到公证处拿到公证证明之后,就可以去房产局办理房产转移手续,这样就可以将死者的所有遗产转移给家属。

第七步:注销户口

办理完所有的事情后,家属带着死者的户口本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注销证明。一旦户口被注销就代表这个人彻底地在世界上消失,所以很多人家属都会很伤感。

这里要注意,如果是因为常规原因死亡的话,那么还要到公安部门开具死亡或者火化证明,然后到卫生防疫部门办理相关的手续,之后拿着死亡证明去当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写在最后

人死不能复生,我们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准备老人的时候,让老人安心地离去,而堵住死者的肛门就是为了维护老人最后的尊严,让他安心地离去。

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蕴含的却是对逝者的人文感怀,所以大家生活中经历过这种事情吗?

我国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

直击:中国正在消失的30类老匠人,你见过几个?

老手艺是什么?

准确讲应该是“曾经的生活”。

大多是与我们或长辈们小时候

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东西。

在老手艺这个宝库中,

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当那一声声吆喝声响起,

唤起的是儿时美好的记忆。

如今时代变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

一大批手艺人也逐渐消失了。

1、割匠

割匠不同于一般的伐木工,

只有在砍重要的树才会请割匠。

割匠在割树之前,

会做一些严肃的仪式,

类似于祭拜。

2、蒸米面匠

图片上晒的白色的东西,

不是毛巾,是面,米做的面。

磨粉,打浆,然后摊在蒸盘里蒸熟,

切丝,再晾干。

如今已做成了安徽的一个品牌。

3、钉秤匠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

在这“斤斤计较”之间,

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

精工细作,毫厘必究,

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4、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

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

捏出了一辆五彩疯癫的世界。

5、吹糖匠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

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

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如今该民间工艺将濒临失传。

6、铜匠

从水上的铜匠船,

到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等。

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

铜香炉和铜酒壶的龙、凤等就这样出现了。

7、绞脸匠

一根细线、一双巧手,

靠手、口配合,

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汙物等,

使其脸部整洁、容光焕发!

8、磨刀匠

在老街深巷,

“嚓、嚓、嚓”一路“惊街”,

一声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

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刀剪子循声而去。

9、爆米花匠

一个老头挑着担子,

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

另一头防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

时而,“砰”地一声,

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

10、修笔匠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

只有修笔匠用简单的配件,

让一只钢笔能像原先一样书写。

修笔匠对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

11、麦秸编织匠

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

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

提篮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

已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12、纳鞋匠

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

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

锥针以额为磨石,

鞋身木托支撑定形,

一双融合手艺、智美的鞋就出现了。

13、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

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

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

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

面目一新,耳鼻舒畅。

14、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

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

他们让凝固的时间行走,

而他们却仿佛停留在时光之外。

15、蒲编匠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

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

一个个小巧玲珑而又实用的

蒲包、蒲草篮子等展现在面前。

16、砖雕匠

砖雕这门复杂、古老的手工艺,

钻子、刨子、锯子等在匠人手中

好像大师的画笔,

让人物、花鸟、山水在砖上复活。

17、老扎匠

粗细不一的藤柳在扎匠手中来回穿梭,

如乐手在调琴弦,

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

一件件精巧实用的藤制品孕育而生。

18、油炸馓子

和面、发面、搓条、油浸。

将面搓捏成各种形状,

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煎炸,

炸成金黄、喷香、美味可口的馓子。

19、老银匠

火熔是制作华彩金银工艺品的

传统工艺的一道关键工序。

借助一个弯管,

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温度,

充满童趣的动作,

却是在千“吹”百练之后。

20、补锅匠

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

将锅的洞清理,手托着一块垫布,

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

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洞上,

布棍一顶,片刻时间就补好了!

21、篾匠

一把简单的刀,

砍、锯、切、拉、撬、编、织、削、磨,

可都是技术活。

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的生活。

22、铁匠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

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

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

大锤、小锤轮番对打,

一件件生活工具便出来了!

23、装裱匠

看似简单画页裱底排刷来回、轻宛的上板,

无不渗透出装裱者艺术素养和美的追求。

装裱是国画的支持,是幕后英雄,

是“译制片的配音演员”。

24、木雕匠

木雕的品种繁多,

浅浮雕,深浮雕,娄雕,空雕。

原本扑拙的木头在工匠的手中有生命力。

25、镞花边

用钢锯条磨制的锉刀,

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垫板,

制模、下刀、转腕、剔、削,

镞出了现实人间的生活万象!

26、锡匠

专门制作各种锡器,

以手工制作为主,工艺简单;

以流动挑子为主。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

锡匠行业即将消亡。

27、剪花样

这通常是女性的“专利”,

纸张折叠,剪刀蛇形。

与剪纸最大区别是:

剪花样一般仅限与花,

是为绣花提供榜样。

28、刻章匠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

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

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

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

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

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

29、弹棉花匠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

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

生意应接不暇。

30、锔碗匠

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处锔合一起,

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

而是找个锔碗的修起来继续使用。

老人,老手艺,老传统……活着,

在呢,却在飘摇中渐渐逝去……

那些我们未曾在意的,却是多么宝贵的。

如今还有多少老手艺

“隐匿于城市中,埋藏在记忆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