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是谁,但为什么成了仅次于诸葛亮的成都第二人物名片
诗圣是谁,但为什么成了仅次于诸葛亮的成都第二人物名片?
为什么杜甫成为成都第二张名片,理由很简单,且来看看诗圣最经典的一首诗,关心天下苍生,也是千古佳作,选入课本
一间茅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反映出国家的风雨飘零。诗人把抑郁顿挫的情感寄托在这首诗里,传达出人生的哲理感。
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历史航行的轨迹是不可逆的,他眼中的唐朝在历经着苦难与沧桑,他近距离地感受自己生活的时代,把自己的深情倾注在这首诗里,传达出他所向往的世界,所期盼的盛世安康。
让我们走进杜甫,从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从一间茅屋和茅屋附近的环境写起,仿佛这间茅屋被岁月给予了沧桑,成为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杜甫仿若和这间茅屋相依为命,仿若是他精神上的一个寄托,所以当杜甫以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去生活时,他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苦难。如同诗中所说,八月风怒号,实际上八月的风是凉爽的,但杜甫看到了这个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受的坎坷,所以他眼中的秋季更加的萧条和凄凉。
诗中作者所描写的生活,让人感到心酸,诗人杜甫用自己的处境反映出贫苦的有志者,反映出这一个群体的生活。像"布衾""屋漏",这些具象的客观事物,它们在诗歌的整体氛围的影响下,触动人们的内心。杜甫的这种经历,在他的人生中是刻骨铭心的,所以这首诗里的情感才更加的真挚和深沉。
这首诗中还包含着诗人的情怀,他知道很多人壮志难酬,他更明白年轻的人最能把自己的鲜血和热情奉献给国家。就像诗中所说的"千万间",这些屋子它们可以让有志向的人们不再遭受寒冷的侵袭,少受一些生活的困苦。
风雨沧桑多百态
杜甫眼中的生活有多少是和我们一样的呢?在那个时代,和杜甫一样饱受饥寒交迫的人很多,可是,有多少人像杜甫一样,自己在受苦受累的同时,还愿意坚持心中所爱,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不被世俗影响,做最本真的自己呢?
我们在新的时代里幸福地生活着,过去的苦难离我们很远,甚至我们很难有更好地体会。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去了解这首诗,充沛的情感是能够给人们震撼的,我想正因为这种感情色彩,杜甫人民的关心,博爱、同情劳苦大众,而这首诗写于杜甫成都的草堂,也是成都文化的一部分,曾打动无数人,怎么能不是名片呢?
唐代最著名的诗人都有谁?
要论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恐怕要数李白和杜甫了,为什么呢?
首先,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我们知道,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杜甫相对于李白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由于两人在诗歌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后人给以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的称号,两人是整个唐朝时代的诗歌巅峰。
到底谁才是大唐第一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谁才是大唐第一诗人?依我看来他们三人诗的风格各有千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各自的风格。
唐代文苑中,诗文的成就,蜚声四海,映照今古。以诗而论,唐诗在古典诗歌中可谓是登峰造极,没有哪个时代的诗同他相比拟。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诗人有很多。唐代的文苑,可谓是白花争艳,灿若群星。非要在他们中间分出过高低来?只能是靠各人的喜好来判定。
就我个人的观点:比如李白的诗,气势磅礴,直冲牛斗,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更多的则是脚踏实地,深沉悠远,则重于现实主义。杜甫的儒风较浓,缺少李那"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的豪放思想。李白的诗则有更多的道骨仙风,不象杜甫那样膜拜君王先哲,而敢于蔑视权贵,嘲讽孔丘。诗风与作风,各有则重。
再来看看白居易的诗,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连老妇人也能听得懂,更重要的是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他的作品富于通俗性和现实主义,特别是讽瑜诗很有名。除讽瑜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称杰作。
综上所述,他们三人的诗风和作风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只能是靠各你的喜好来分出你心中的那位了,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平民百姓,更喜欢杜甫的诗多些,因为杜甫的诗中所表现出的欢乐与痛苦与百姓是相通滴!
为什么李白是诗仙?
为什么李白是诗仙,杜甫只是诗圣,比他低一筹?
以这样的理解,那王维还是“诗佛”呢,岂不更厉害?“诗囚”岂不是犯罪分子了?
其实,“诗仙”也好,“诗圣”也罢,“诗佛”、“诗鬼”、“诗魔”、“诗囚”……这些称呼,只不过是对这些大诗人们的诗歌最有特点的地方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而已。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歌想象力瑰丽而丰富,论想象力,不光那时,就是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和李白相比的。
他写蜀山高,有多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太阳神走到蜀山边也要绕道而行,翻不过去了。高的把天都穿破了。蜀道是怎样来的?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神人修的。一般人说雪花大,大如鹅毛就很夸张了,可人家李白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那鹅毛算什么?你说瀑布高,高千丈万仞就是夸张了,可是人家李白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从天上流下来的,千年以来,谁家的瀑布也高不过李白的庐山瀑布了。
这种想象,凡人能有几个?因此贺知章才称李白是“诗仙”,不是凡人,是天才的意思。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因为杜甫诗歌的内容的思想境界已经到了“圣人“的境地。好赖也是宰相的孙子,小时候也被爷爷带着出入豪门府邸,见过世面的杜甫,中年的时候生活是如此窘迫,在成都草堂有了三间茅草屋住着,就高兴的不得了。
秋天到了,秋风把屋顶掀起来了,秋雨一下,屋子里就下了雨,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被子里被睡觉的儿子一蹬,就能听到撕裂的声音。这就是中年杜甫生活的现状。搁到一般人身上,一定是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可是老杜说了自己的苦楚之后,马上就想到天下还有多少不如他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看看老杜的境界,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圣人的的思想境界了?
在之前,安史之乱的时候,叛军来了,皇帝唐玄宗带着一班重要的大臣跑到四川去了,连王维这样副部级的官员都被皇帝扔下不管了,害得王维被叛军俘虏,抑郁后半生。杜甫那时是一个副股长——一个后勤部管仓库的主任,可是他偏偏心系朝廷祖国,把一家老小安顿到一个小村子里,就一个人跑向长安城,寻找朝廷组织去了,杜甫认为自己是朝廷命官,乱时更要为朝廷出力。结果被叛军俘虏,几经生死,杜甫才逃脱叛军,找到了在宝鸡的朝廷组织。为国效上力之后,杜甫才再去顾自己的小家。他找了家人住的那个小村子。妻子一见他就哭了,告诉他,他们最心爱的小儿子已经被饿死了。看着自己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女儿,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裤腿掉半截,大冬天还光着脚,穿的鞋子露出了脚趾头,听着老妻的哭诉,杜甫眼泪纵横,可是从自己家到悲惨,老杜立即就想到战乱不知让多少家庭遭受和自己家庭一样的苦难,悲悯起天下的受苦人了!这种境界,不是圣人,还是什么?
老杜的这些内心思想,都被他用诗歌表达出来,穿越千年,留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杜甫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了。
这就是“诗仙“”诗圣”称呼的原因。个人更喜欢老杜。每每读老杜的诗,看一个微尘一般的小人物,忧国忧民的,本来想笑,可是笑着笑着就流泪哭了。
诗豪分别是古代哪些诗人的称呼?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诗佛;王维 诗杰:王勃 诗囚:孟郊 诗神:苏轼 诗奴:贾岛 诗魔:白居易 诗狂:贺知章 诗豪:刘禹锡 诗骨:陈子昂”
扩展知识:诗杰
王勃(约650~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