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的含义,主持升旗仪式文案
国歌的含义,主持升旗仪式文案?
1. 应该遵循庄重、简洁、恰当的原则,能够体现国家尊严和团队精神。2. 庄重是指文案应该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对国旗、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敬意。简洁是指文案应该控制字数,避免冗长和啰嗦,让人们在仪式上能够专注于庄严肃穆的氛围。恰当是指文案应该结合活动的具体情况,能够引导人们思考、感悟和行动,体现团队精神和凝聚力。3. 在具体内容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向国旗致敬、阐述升旗意义、展示团队精神、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号召人们行动起来。通过这些内容,既能够让人们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列举出三首你最喜欢的?
每当不经意的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时,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那个特定时期的一些特定的人和事,勾起以往的种种回忆,往事如烟,今天我和你一起盘点一下不同年代的经典歌曲,看看有没有你心中的那些歌,如有补充,欢迎留言给我!
甜蜜蜜——邓丽君
《甜蜜蜜》歌曲听起来让人觉得甜和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邓丽君甜而不腻的演唱风格。《甜蜜蜜》结合了东方女性传统的唯美,和西方女性现代的风情。虽然这首歌曲的曲谱是印尼民谣,但在邓丽君带着酒窝的歌声里,却让人听到了一种东方风情。欢快轻盈的曲调以及易于理解的歌词,还有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声成为永恒的经典。
七十年代末期,邓丽君的歌曲横扫两岸三地,真正打开了流行音乐的大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童年——罗大佑
《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1年发行的《童年》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2009年,罗大佑凭借该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词曲作者罗大佑为张艾嘉创作了这首歌。创作《童年》的时候罗大佑正在医科大读书。写这首歌的地方不是在池塘边,更不是在榕树下,而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罗大佑写歌的时候,脑海中全是粉笔、黑板、便当、课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写下《童年》这首歌。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歌曲里唱出了每个人的童年。
张三的歌——齐秦
《张三的歌》是台湾歌手齐秦在2010年翻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原唱为李寿全,由张子石填词并谱曲。收录于2010年7月24日《美丽境界》专辑
这首经典老歌,李寿全作为台湾民谣时代的推动人,在80年代中后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电影的主题曲,电影的故事和歌曲相当的应景,像是天造地设般的绝配,而这首歌的创作者张子石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刚在办了离婚手续,带着两个孩子流浪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饱尝辛酸,歌中的“张三”也并非是他自己,而是代言了所有张三李四一样的小人物,张三和李四就像是身边的你和我。用他的人生阅历,用他的情感扮演你和我,唱出每个人心底角落的那个声音,让人们在艰辛的生活中要一直保有希望。
这首《张三的歌》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并带有正面能量的歌曲,讲述的是世间像张三李四这样的小人物,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都带有希望坚强勇敢的面对!
这里我就介绍我自己最喜欢的三首歌曲,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2021年国庆节升旗主题?
金秋送爽,金桂飘香。踏着岁月的痕迹,第72个国庆佳节如约而至。于国庆佳节来临之际,为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2021年9月27日早上,同学们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站好整齐的队伍在操场庄严集会,举行“十月爱国情,奋进迎国庆”主题升旗仪式。本次担任升旗仪式的是五一中队。
全体师生神情肃穆,行注目礼。五一中队的队员们步伐严整,眼神坚定,将国旗护送至升旗台。随着朝阳破晓,五星国旗冉冉升起。
伴着庄严嘹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师生们怀着崇敬与喜悦的心情,凝视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无比自豪。
优秀队员周胜宇同学以十月爱国情,奋进迎国庆为主题进行国旗下演讲,他说到“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小学生,一名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母亲今后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和祖国共奋进,我们要和祖国共拼搏,我们要同祖国共进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升旗仪式在激昂的演讲声中落幕,为了更好的进行国庆节教育,各中队利用班队课开展了国庆节的爱国主义教育,班会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同学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骄傲!
接下来,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国旗、国徽、国歌,了解它们的由来、含义。国旗是象征着国家的旗帜,它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标志,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反抗压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全体同学情不自禁起立齐声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永远繁荣昌盛!让我们的五星红旗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飘扬!让我们一起勤奋学习,努力向前!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你手机里让你刻骨铭心的音乐是哪首歌?
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神仙二重唱组合西蒙和加芬克尔的《寂静之声》
西蒙和加芬克尔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风靡多年的重唱,也可以说是流行音乐史上的最佳重唱,西蒙的嗓音松弛自然,加芬克尔音色轻柔高洁,两人的和声如诗如梦一般丰富多彩,令人魂牵梦
《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是保罗·西蒙(Paul Simon)和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合作的一首歌曲,收录在1964年10月19日录制的专辑《Wednesday Morning》中。
该歌曲在1967年作为美国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歌,2009年作为电影《守望者》的插曲,
保罗·西蒙(Paul Simon)和加芬克尔(Garfunkel)的《寂静之声》唱出了和“垮掉的一代”同样的孤独,同样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他们更愿意做的是感悟人生,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
《寂静之声》旋律飘缓低迷,歌词充满了一种幻觉般的意境。细细听来,仿佛在诉说着年轻的无助。眼前似乎看到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独自一人行走在铺着鹅卵石的狭窄、清冷的小巷里,喧嚣的人群在她身后渐渐远去,前面是没有尽头的黑夜,歌曲如果说是属于民谣的话似乎太深邃,如果说随着强劲的乐曲而震荡的节奏是摇滚的话,却又太细腻,音乐上它复杂而迷离。
我当时正是在青春期听到的这首歌,就像电影男主人公一样,面临青春的冲动与迷茫,孤独和不安。这首歌旋律想起,立马冲击着我的内心,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此后经年,再也没有听厌过。
现在进入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隔膜更甚,这首歌在表达黑暗与孤独方面的深刻性正无声讽刺着网络时代的虚无。所以说,好的音乐富有生命力。我相信会一直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