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资料,从军行王昌龄其四背景
王昌龄的资料,从军行王昌龄其四背景?
作背景:
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又有哪些名字被保留下来?
从唐朝李商隐的《马嵬》中的“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到宋朝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再到清朝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亦或是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九州”作为古代中国的代称,俨然已经深入人心,为人们所熟知。
那么这“九州”,分别指的是哪九个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九州”一词,最早见于典籍出现在先秦时期,《尚书•夏书•禹贡》一文中写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济河惟兖州。
海岱惟青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海惟扬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
荆河惟豫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
也就是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翻越高山,砍削数目当做路标,又以高山和大河作为界限,来划分区域,将天下化为九个州,这九个州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
根据文中的叙述,对应到现在的版图,有关九州的位置,我们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二、兖州(济、河惟兖州。)
济这里指的是济水,而河则是代表黄河,也就是说济水和黄河下游之间的地方就是兖州。即今天的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等地方。
三、青州(海、岱惟青州。)
这里的海是指渤海,岱指泰山,这就是说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即现在的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半岛。
四、徐州(海、岱及淮惟徐州。 )
这里的岱指上文提到的泰山,海不再是上文提到的渤海,而是黄海。至于淮,则指淮河。
这样一来,徐州的位置也就是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涉及到现在的现在的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包括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区。
五、扬州(淮、海惟扬州。 )
这里的淮海上文均已提到,即淮河、黄海之间为扬州。
现在看来,扬州大约涉及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全部,湖北、河南和广东的一部分等地方。
六、荆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 )
这一句中的荆和衡都是山名,荆山在现今湖北南漳县,衡山即现在的南岳,在今湖南衡山县,又我们都知道,“山南水北谓之阳”,也就是说荆州是在荆山和衡山的南面。
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
七、豫州(荆河惟豫州。 )
这句话是说荆山、黄河之间是豫州。
范围大约为现在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的地区。
八、梁州(华阳、黑水惟梁州。 )
华是指华山;而黑水地点众说不一,多认为是怒江。这里说的是华山南部到怒江之间是梁州。
大致范围为现在的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青海地区。
九、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西河是指冀州西边的黄河。即雍州是在怒江到西河之间。
雍州的位置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部分、青海东北部以及宁夏部分地方。
现如今,九州之中有五个保留下来,分别是兖州、青州、徐州、扬州和荆州,其中兖州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青州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二者均属于县级市(区);徐州和扬州位于江苏省,荆州位于湖北省,此三者皆是地级市。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瀚:
王翰是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王昌龄从军行的背景故资料?
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将士们都希望可以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并且在这个时代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就写出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出塞诗的背景资料?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