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器是什么意思,忠孝贻谋远
国器是什么意思,忠孝贻谋远?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余翔的《寿邹山卢封君》一诗 【忠孝贻谋远,诗书衍泽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君的忠心和孝心都值得赞扬,君的胸怀和谋略亦是深远无际,君饱读诗书,气质非凡,福寿绵泽,定会长命长生】 附上全文: 寿邹山卢封君 【明】佘翔 蓬莱浮佳气,缭绕丽华堂。
采秀烟霞外,承恩日月傍。五花开杖屦,七叶盛冠裳。忠孝贻谋远,诗书衍泽长。盈庭皆国器,清署更仙郎。卓异传畿甸,貤褒宠帝乡。宁亲遥戏彩,报主近含香。海屋添筹历,皇家正栋梁。占星新献瑞,躔极永呈祥。桃李春初满,笙歌夜未央。婆娑龙是杖,潦倒玉为浆。麋鹿山中侣,鹓鸾天际行。词裁三祝颂,诗进九如章。圣代嘉元老,还看荐锡光。与号称佟半朝佟国维隆科多家族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先来说一说爱新觉罗这个姓氏。
可以说有了努尔哈赤才有了当时的爱新觉罗家族,要不然谁会认识一个东北少数民族的家族呢?说不定清朝都不一定有吧。
所以要说爱新觉罗,一定要说努尔哈赤这个人。
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部族的远支。在满语里,爱新是金的意思,觉罗是远支的意思。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这个人通满语和蒙古语,还懂汉语,其中最喜欢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五十七岁的他建立了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
在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是一个小姓氏,人数很少,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因为满清的入关,清朝皇族的姓氏是爱新觉罗,这才一跃成为贵族。
佟佳氏其实是清朝的‘专业’皇亲国戚。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十九》记载:“佟佳,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马察,雅尔湖,加哈,佟佳,及各地方。”
佟佳氏在清朝的时候出了六位对这个家族兴起有不可磨灭功勋的女人,她们是:清太祖元妃,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康熙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道光孝慎成皇后;咸丰端恪皇贵妃。
这六个女人可以说撑起了佟佳氏半壁江山。还有一半是另外几个男人撑起来的,他们是:孝康章皇后之父,少保佟图赖;内大臣兼都统,一等公佟国纲;总理事务大臣,一等公隆科多;孝懿仁皇后之父,一等公佟国维等。
佟佳氏女人们和爱新觉罗的关系
清太祖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嫡妻,生有一女二儿。有一种说法就是努尔哈赤19岁的时候被父亲赶出家门,没有去处,便入赘佟佳氏,后与远妃结为夫妻。
顺治帝孝康章皇后,是康熙大帝的母亲,顺治皇帝的庶妃。因为康熙登上皇位,尊她为皇太后。
话说既然祖母是佟佳氏的康熙应该要避免近亲结婚的可能,可是在那个时代,就有这种习俗。
在规定的几个家族中挑选皇帝的嫔妃。一是巩固各个家族之间的利益,二是所谓的保持血统。
康熙娶了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的女儿,她可是世祖孝康章皇后亲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亲表姐妹。
当然清朝皇族和佟佳氏的联姻还没有结束,悫惠皇贵妃是孝懿仁皇后的妹妹,可以说康熙娶了人家姐妹俩。道光孝慎成皇后,咸丰端恪皇贵妃等等都有两个家族之间联姻的影子。
佟国纲、佟国维与康熙的关系
佟国纲是孝康章皇后之兄,佟国维是他弟弟,都是康熙帝的舅舅。
佟国纲和佟国维随康熙帝征讨噶尔丹,佟国纲虽然担任高级军事将领,但是依然身先士卒地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在班师回朝的时候,康熙帝准备亲自去迎接他的灵柩,被劝阻后让众皇子和百官出迎,并下令为他举行国葬。
可以看出佟国纲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而佟国维的女儿又嫁给了康熙,所以他即是康熙的舅舅,又是康熙的老丈人。曾经拥护八阿哥为皇太子,被康熙斥骂。
隆科多与康熙的关系
隆科多被康熙压了三十年不用,这其中康熙或许是有些私心。
当时夺位之争太过激烈,康熙一直将隆科多隐藏了起来。后被雍正帝公开称呼为舅舅,也是有缘故的。
在康熙驾崩之前,宣读诏书,大概意思就是:隆科多是皇子的舅舅,他是自己人,不可能乱来,所以就将九门提督的职位交给了他。可见康熙对他有多么的信任。
由此可见,佟佳氏可真的称得上佟半朝,佟佳氏几乎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雍正想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
当然得等啊,因为他心里清楚,张廷璐是冤枉的,他背后还有主使,而且张廷玉也清楚,他就是在等张廷玉的选择!
自从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之后,前后一千多年,围绕科举制度的话题就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千百年来,为了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多少颗人头落地,又有多少人前仆后继?究其原因,还在于其科举背后庞大的利益关系,这也是普通人能跻身上层社会,最公平,最快,最可行的一条途径。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待科举舞弊都是零容忍,一旦发案,往往牵扯人员众多,人头落地也最多。
在清朝历史上,科场舞弊案也时有发生,而一向苛刻,嫉恶如仇的雍正帝即位后不久,也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科场舞弊案,主考俞鸿图硬是被雍正帝处以极刑——腰斩。
在《雍正王朝》中,这一段历史也有戏剧性的演绎,只不过主谋变成了三皇子弘时,那么雍正帝为什么没有一追到底呢?
一、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后的第一场科举取士,被砍头的张廷璐其原型为俞鸿图。雍正十年,河南学政俞鸿图因科场舞弊案发,被定罪,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腰斩的人。
其实俞鸿图是有先科的,在雍正四年就差点因为“科举考试”而丢掉性命,那一年江西乡试。主考官是查嗣庭,俞鸿图是副考官,由于查嗣庭出的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中有一个“止”字,又因为其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中有个“正”字。
所以,被人们理解成雍正去头,民间传说是因为第四题出的是“维民所止”,正好是“雍正”二字去头,于是酿成了雍正帝比较有名的文字狱惨案。
俞鸿图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革了职,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雍正帝警告,只有不再犯错误,才能官复原职,否则,杀无赦。
后来他确实官复原职了,直到雍正十年,俞鸿图到河南许州主持考试,在这里他被小妾坑了,还坑惨了。
其仆人跟他的小妾合作,偷偷把考题运了出去,用于售卖,一时间许州城里到处都是买卖试题的勾当。一下子就传到了河东总督王士俊的耳朵里,他管辖范围内的科举考试出这么大问题,他难辞其咎,于是急忙回去调查,并给雍正帝上了一份奏折:
“俞鸿图立心贿卖,以致提调、教官、巡捕、门役人等私路纷纭,遍处包揽。”
二、
雍正帝闻之大怒,命令严查此事,随后俞鸿图的小妾承认了,俞鸿图也只得认罪,并承认收受万余两贿赂。
于是雍正帝判了他个腰斩(也有说是斩立决),而且让其亲家邹士恒监刑:
“未料俞鸿图负恩至于此也!”
或许是俞鸿图及其家人事先并未得知被判腰斩,所以也就没给刽子手送钱,于是刽子手就选择了腰部略向下的地方,让他慢死。
半截身子的俞鸿图,忍着剧痛,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七个“惨”字,场面异常惨烈,残忍无比,雍正帝得知此事之后,也觉得很残忍,于是下令废除了腰斩。
可以说,雍正帝是一个相当苛刻的人,且嫉恶如仇,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科场舞弊均痛恨欲绝,绝对的零容忍。
回到《雍正王朝》,雍正帝明知道张廷璐并非是科场舞弊案的主谋,为什么却不追查到底,还急于要砍了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分析一下,案发之后,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的主谋是弘时?
毫无疑问,雍正帝三皇子弘时是最清楚的,其次便是负责卖试题的张廷璐,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知道呢?
当然有!
三、
第一个得知他们俩有猫腻的是张廷璐的哥哥,上书房大臣张廷玉!
在开科取士之前,某一天张廷玉早起上朝,本以为是第一位进宫的,结果并不是,而是他的弟弟张廷璐:
“廷璐啊,天这么早你怎么也进来了?还和三爷一道并肩走?”
张廷玉这句话是有深意的,一个“也”字,就表明,张廷璐不该这么早进来,而且他官职不高,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其次一个“并肩”二字,是在提醒他,你什么身份,怎么可以跟阿哥走在一起,你俩在干嘛?
“等你进了贡院龙门,我再送送你!”
这句话则是提醒张廷璐,别忘了你的身份,别忘了你的职责,你少跟这些人参乎,你跟他们哪里玩得起,我现在没空,等我有空了好好教教你!
结果,没等张廷玉来得及教他,科场舞弊案就爆发了,一下子让张廷玉慌了神。
张廷玉之所以迟迟不肯上交弹劾张廷璐的奏折,并非是因为他心疼弟弟,而是因为他知道真相,他不敢讲真话。可是不讲真话,他又难过,又要失去弟弟,而如果讲真话,说不定,整个张家就此完蛋。
所以,张廷玉很痛苦,作为第一个猜到谁是背后主谋的人,他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是正义,一方面则是身家性命。他不敢供出弘时,因为他也只是猜测,没有证据,一旦举报不成,反而丢掉自家性命。
四、
第四个知道背后主谋是谁的人,则是老八胤禩!
在张廷璐被关起来之后,老八胤禩曾前去探望,并套他的口风:
“我是来救你的……令兄张廷玉大人……他一生清明,都葬送在你的手里!”
此时的张廷璐,真的以为老八胤禩是来救他的,以为供出了三皇子弘时,老八胤禩会汇报雍正帝。雍正帝顾及到儿子,而会大事化了,小事化了,而自己呢,则得以保命。
那么老八胤禩为什么没有把得到的消息告知雍正帝呢?
这就是他的阴险之处,他并没有想救张廷璐,当年举荐他当主考时,也是为了拉拢一下张廷玉。这次张廷璐出事,他巴不得雍正帝砍了他,这就等于无形中把张廷玉推到了反雍正帝阵营。
其次,三皇子弘时跟老八胤禩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当年他生病时就是老八胤禩去探望,还跟他说等好了一起去放鹰。雍正帝几位皇子中,最能利用的也就是三皇子弘时,他供出弘时,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而且,如果最后弘时不认账,张廷璐又翻供,自己冒然举报弘时,反而给了雍正帝机会把自己拿下,风险太大,不值得冒险。
最后,弘时有把柄在自己手上握着,等到何时时机拿出来,不怕弘时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所以,知道弘时是科场舞弊案主谋的这几个人,都不会,也没有机会报告雍正帝,真相也就没有人揭开。
正应了《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的那句话,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五、
那么雍正帝自己清楚不清楚,张廷璐并非是主谋呢?
我们再来捋一遍整个科场舞弊案的案发过程:
起因是,雍正帝觉得无人可用,于是跟老十三胤祥商量开科取士,老十三胤祥给出主意:
“皇上,似乎应该着手发现培养一批才俊之士,人才才是治国之本。”
记住老十三胤祥说的话,是发现,再培养,也就是说,其实科举考试之前,老十三胤祥就已经去着手发现并培养人才了。
还记得伯伦不归酒楼那个神秘道士吗?
其实他就是老十三胤祥或者雍正帝派去的,科举一甲前三名的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就是他们提前选好的人。
而伯伦不归酒楼是什么地方,用店小二的说法是:
“一般人不敢踏进这个门!”
也正是李绂不一般,他才踏进了这个门,这才发现了卖试题的人,随后找了三王爷。三王爷何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件事跟皇室有关,他自然不敢贸然行事,于是让李绂找了李卫。
李卫这个傻愣子,一听可以立功,马上就带兵包围了考场,这才揪出了科场舞弊案!
李卫对雍正帝很忠诚,自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告知雍正帝,所以,雍正帝靠猜,也能猜到是弘时捣的鬼。
六、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在雍正帝赐死弘时的时候,他就质问过弘时:
“朕问你,雍正二年科场舞弊案,试题是谁泄露出去的,张廷璐又受了谁的指使,当时朕就怀疑上你了!”
雍正帝自己也说了,都怪自己当时的爱子之心,但随后弘时的表现更让他确信自己的判断:
“事发之后,张廷璐西市问斩,你整天围着朕,一句减刑的话也不说,还拼命叫朕将他满门抄斩,朕当时对你很寒心啊!”
所以,雍正帝是清楚科场舞弊案背后主使就是弘时,这也是他一晚上不睡觉,只等着张廷玉的弹劾奏折的原因所在。
张廷玉清楚自己弟弟的为人,这让他很为难,雍正帝摆明了是想大事化小,让张廷璐担下所有的罪。所以,他是思绪良久,迟迟不肯上弹劾奏折,直到孙嘉诚发现事情不对劲,找上了门:
“我也想上个折子,也想大义灭亲,无奈心乱如麻,下笔不能成文啊!”
张廷玉其实在等雍正帝改变主意,放过他弟弟,可惜并没有等到,最终他大局为重,大义灭亲,只为了让雍正帝能大义护亲。
等雍正帝终于等到了张廷玉的奏折,他激动万分,同时也很感动张廷玉的牺牲。
后来雍正帝迟迟不肯杀年羹尧,就是张廷玉踢了临门一脚: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
此举也算是替弟弟张廷璐以及好友孙嘉诚报了一下仇,至少也让雍正帝难受一会儿……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知为国器的为的意思?
“知为国器”的“为”是指变成、成为。 此句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惠》,原文如下: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体贴、懂事的韩康伯和坚强面对生活、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殷夫人形象。
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是什么行为?
盐是老百姓的日常所必需,它的消耗量非常大,生产地区局限,决定了它的广泛市场和巨额利润,所以这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同时也被很多商贩豪强,甚至贪官污吏所觊觎。古代的盐一般都是官府垄断的,这个从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开始了,食盐专卖机制到了明清时期,已然相当完备,而同时贩卖私盐行为也最猖獗、最泛滥的时期。
所谓私盐,是相对官盐而言, 贩卖私盐既意味着未经官府认可,古代私盐可分为五大类:场私、商私、官私、邻私和枭私等方式。不同私盐方式都因为有巨额利润驱使。
明清两代对于私人的打击不遗余力,明朝规定“犯私盐者罪至死,伪造引者如之”,“夹带越境者充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并且对购买私盐行为也做处罚,“犯法食私盐,绅衿革功名,平民受满杖”。 有的士绅买私盐,革去功名,老百姓买私盐仗责100下,如林则徐在两湖地区着力整顿盐政,打击私盐贩卖及食私盐。
虽然有严厉的打击,但贩运私盐的人数越来越多,结构更复杂,地域更广泛,明清时期,不仅东南沿海各省私盐问题严重,同时湖广一带和川盐产销区也是私盐盛行。贩卖私盐数额越来越大,持械聚众贩卖私盐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出现军队、官府,帮派营党贩私。参加贩私盐者多为亡命之徒、罪犯或走投无路的穷困百姓。私盐盛行的原因,主要是食盐官营,私盐的暴利造成的。
作者:远的北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