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大将,他手下的四大汗国是什么情况

2023-03-22 00:56:03 124阅读

朱元璋手下大将,他手下的四大汗国是什么情况?

要问这个问题,我想它们早已和大汗的元朝背道而驰那会想到去帮助中央对付朱元璋的明朝新兴政权。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也是自身难保,各个汗国走向了衰落,由于与中央本部的长期隔绝,感情上早已疏远,他们哪会想到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血脉共存。

于1260年,忽必烈当上大汗后,摒弃蒙古旧制,而且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蒙古帝国大汗权利宝座,主要事实就是本来在漠北立阿里不哥为皇帝,阿里不哥不止作为守旧派,主要是遵循正规程序走过来的,在哈拉和林被守旧派拥立为蒙古帝国大汗。而忽必烈在5月5号在漠南的闪电河称汗,而拥立者确是中原于地区的地主军阀,和东北四大汗王亲系。自元宪宗蒙哥于1259年8月11日驾崩于合州钓鱼城后,蒙古可以说群龙无首,尤其是西方三大汗国蠢蠢欲动,原因他们唯一号召力的大汗蒙哥驾崩,而他的两个兄弟却同室操戈,可以这样说在大汗权利争夺的都是些拖雷系的儿子们,和他们做为堂兄汗国无关。加上忽必烈采取汉法治天下,改蒙古帝国年号为中统,建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而改以往。

朱元璋手下大将,他手下的四大汗国是什么情况

所以这也让西方汗国开始敌视,尤其是矛盾颇深的两个钦察汗国别儿哥和窝阔台系海都,别儿哥主要是忌惮旭烈兀西征巴格达犯下的蠢事,对新生的波斯伊儿汗国不停联合其他敌对势力打压,海都主要是把仇记在窝阔台家的沦落,蒙哥汗先前对其家族残忍的屠杀,赶下权利宝座。所以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蒙古帝国因家族内杠正式分裂,蒙哥汗其实也就是最后一任可以号召全蒙古的大汗。忽必烈直到最后终其一生与四大汗国争斗,主要为承认正统,可海都的存在一直是破坏蒙古与西方汗国的绊脚石。直到1303年,大德七年,元成宗铁穆尔在位时海都被击败,四大汗国正式承认元朝宗主权,元朝从而册封协助过他的俄罗斯地区钦察汗国脱脱为宁肃王,波斯伊尔汗国常理,每个可汗都要听元朝册封,当时合赞汗被赐予王府定国理民之宝。

虽然四大汗国承认元朝宗主可远不及半个世纪前蒙古帝国高度统一时期,他们各自走向发展的道路,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分别当地化,伊尔汗国稍早于1335年走向分裂,后被钦察汗国札别尼可汗所灭。而钦察汗国也走向分裂,白帐汗国趁帖木儿兴起占有金帐汗国大部。而元朝西部只有月即别分裂汗国存在,而察合台汗国呢,也分裂两个为东部蒙兀儿斯坦"(今新疆所谓亦力巴力),西部称为"马维兰纳儿"(中亚),可以说它们已经自身难保了,哪会顾及元朝。

而元朝却是最后一个撑得最完整的帝国,可不久于1354年,元顺帝时爆发,主要由于天灾和过度的剥削,等级的划分,江南农民起义不断,首先是高邮张士诚起义,朱元璋脱颖而出,他继承了郭子兴红巾军大业,进一步坐大。消灭江南对手后,开始征讨元朝。当时元朝与三大汗国由于距离原因,早已联系不那么密切,去哪里征兵已是不可能,主要原因他们的兵也少得可怜,自己内部事物解决哪会顾得及朝廷。所以元朝灭亡后,相反一些蒙古及色目人只有西逃西域已求庇护,明军风起云涌已达上百万,根本就抵挡不住。

朱元璋第一个手下?

常遇春

常遇春一开始是个土匪头子,但他勇猛无比,不甘心就这样当一辈子土匪,后来遇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看他长得如此勇猛,就把常遇春收入麾下。常遇春也没有让朱老板失望,南征北战胜仗无数,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

他不怕把功臣逼反了吗?

专注于明朝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开国之后,就大肆的屠杀文臣武将,那么他害怕把这些人给逼反了吗?我认为不会,原因有三个:

1.朱元璋震慑力强

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中间亲自带兵上阵打仗。当年打陈友谅那可是打出了一世威名的,说是凶神恶煞也不为过。从战场上打出来的皇帝本身震慑力就强,俩眼一瞪就能把人给吓得够呛。其实主要是朱元璋这个是心思缜密,你永远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可能上一秒他还在找着跟你说话,下一秒你就人头落地了。他故意制造的这种恐怖气氛笼罩在大臣们的头上,这种震慑力是非常强大的,你自己保命还来不及呢?谁敢想着去造反。

2.制度原因

要说朱元璋那可真的不是吃素的,建朝以后,怎么对待这些开国功臣他心里就有了数。

对待文臣,就拿胡惟庸来说。表面上对你客客气气的,给你官职让你做,俸禄让你拿着,有一点小毛病也不说。暗地里却搜集、制造你的黑材料,等到时机一到,就是你人头落地的时刻。而且朱元璋可能是吸取了宋朝的经验,把文人可是压的死死的,他们的地位总体来看并不高。这么一来,文臣造反可能性就低很多了。

对待武将,朱元璋更聪明。用得着武将的时候,他跟武将称兄道弟。等到局势稳定下来,他觉得武将成为王朝稳定的威胁的时候,心眼儿六来了。当时明朝守边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他自己儿子又多,一共二十多个。正好把这些儿子都赶去守边,要守边就要有兵。那你这些武将还不是乖乖的把兵交出来,人家亲儿子要用你能不给?这么一来就厉害了,既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风险,又解决了皇子的问题。那这种情况,武将没了兵,就像砧板上的肉,任由朱元璋宰割。

3.造反成本太高

从古至今,造反可都是个高风险的活,没有金刚钻可揽不了这个瓷器活。一旦失败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不把人逼到活不下去谁愿意去造这个反,吃这口饭啊。而在一个朝代刚刚建立,开国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造反,翻遍历史也绝无仅有。

这些开国功臣,皇帝都是给他们封了大官的,待遇可是相当好的。虽然说皇帝可能会杀人,可能还会杀很多人,可是难保自己就能躲过这一劫呢。而且即使再去造反,运气爆棚再造反成功,那皇帝也只有一个,其他的人无非再是被封个大官,那折腾一圈还是回到了起点,万一运气不好,再来个皇帝比朱元璋还混蛋,一上来咔咔全给杀了,那可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都。

这些功臣们可都是人精,利弊考虑的清清楚楚的。让他们起来去造朱元璋的反,还不如想个法子去讨好朱元璋,躲过一劫呢。

朱元璋四个儿子?

朱元章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朱元璋八拜之交的兄弟?

朱元璋八拜之交的兄弟有7个(除他自己外)。

朱元璋陆家庄八雄结拜,分别是 武殿章为大哥,胡大海行二,汤和行三,朱元璋行四,邓愈行五,常遇春行六。郭英行七,徐达行八。

其中,老大武符,回族,字殿章,安徽凤阳人,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朱元璋帐下武将,身长九尺,文武双全,是远近闻名的赤马双钩神臂将。老二胡大海(?-1362年),通甫,泗州虹县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将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