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钱,汉半两是什么朝代的
半两钱,汉半两是什么朝代的?
半两钱币最早出现在秦惠文王二年(战国),汉武帝元狩五年半两钱停止铸造。半两钱币经历了战国、秦朝、汉朝,历时218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革钱币制度,将秦国原有的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推行于天下。
钱币以重量为名称的方法,一直延续至唐朝初期。而方孔圆钱的货币制度沿袭了两千年,直至民国初年才被无孔机制铜币取代,成为了中国货币形态的主流。
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仍然使用半两铜钱,但是名称和实重脱离了半两铜钱。吕后二年铸造了八铢半两的钱币,至吕后六年又减重,铸造五分钱。武帝建元元年铸造三铢钱,武帝建元五年推出郭半两。
武帝元年狩五年改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的大小轻重适宜,所以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一直沿用七百余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钱币最早的国家,钱币品种浩如烟海,钱币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的钱币历史中,可以将钱币的主要单位分为三类,即计数单位(如贯、文)、计重单位(如两、铢)和计值单位。
中间大方孔铜钱是哪个朝代的?
我国古代钱币的俗称。是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钱币,由环形钱演变而来,成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方孔钱以秦的半两钱为最早,清末的宣统通宝为最晚。这种钱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八铢是多重?
八铢钱,一种汉初的货币型制。八铢钱属于半两钱的一种,通行于前汉吕后二年至六年间(前186年至前182年)。法定直径依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可知必在1.86厘米以上,依法并无法定重量,但大致为八铢重。其因汉高帝荚钱(一铢)型制过轻而加以发行,后以八铢钱价值过高,对小额贸易极端不便,故旋于吕后六年废止,改行五分半两钱。秦半两和汉半两的区别?
1、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
2、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圆。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两,即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7.8克左右;一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鑢,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3、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秦半两书体传说是由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题写的。史称“重如其文”,是因为每一枚“秦半两”的实际重量正好是当时秦朝衡制中的半两,所以称做“半两钱”。
中国何时实现货币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象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是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不等,换算困难。
秦灭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措施: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这就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六国,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为了消除诸侯割据留下的残迹,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同时,推行了统一货币的重大举措。统一货币,实际就是把秦国原有的货币推广到全国,废除六国诸侯的铸币。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当时成熟的货币是铜铸币,即圆形方孔半两钱,在那时的交换经济中是最常用的一种货币。这种"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币面价值与所含金属价值一致。这不是一句空话,秦始皇当时力图这样做。他在平六国后,控制了全国的铜资源,又有收缴六国货币等废铜,为了提高统一货币威信,为了把货币稳定在一个健全的基础上,为了使盗铸者无利可图,有条件和有必要使其所铸半两钱尽可能规范化、标准化。
关于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据关汉亨推算,秦标准尺合今制0.231米,钱径一寸二分相当于2.8厘米,不够标准半两钱的钱径,属于中型半两钱。
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的标准半两钱,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钱重半两,即12铢,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钱径在3厘米以上;(2)钱文属秦小篆,字形宽博, 笔划方折规范;(3)制作较精整,周边流铜已经修磨。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这种圆形方孔钱容易贯穿,携带方便,磨损率低,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铜币的主要形式。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由于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货币史的新纪元,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使中国货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