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一建军节多少周年,中国影视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2023-03-21 18:49:04 98阅读

2020年八一建军节多少周年,中国影视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一、2015年底,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人民日报不让用大米这个笔名)《靠什么拥抱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结尾处我这样写道:

《一代宗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念既出,万山无阻”。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就站在巨大风口,笑看风起云涌,投入经济转型的时代潮流,再去赢得中国电影未来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当时我预测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就像香港电影经历的黄金二十年一样。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远还没有到来。果不其然2017年《战狼2》的票房震惊了世界,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们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想象”,未来中国市场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真的不好预测。毕竟我们现在很多电影题材都还没有放开,譬如《芳华》就是一次很好的对于“越战”题材的探索。

2020年八一建军节多少周年,中国影视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我在这里先对未来三到五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做几个判断,下面的总结文章太长,怕有人看不下去:

1:中国电影分级必然到来2、产业兼并会进入到高峰3、文艺电影市场会越来越好4、中国电影票房五年内肯定能破1000亿

二、1997年的电影回顾:

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我们简单做一下回顾,1997年岁末冯小刚导演在贺岁剧《甲方乙方》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199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也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也是中国电影大踏步进入到市场化的一年。冯小刚导演开启了大陆的“贺岁电影”时代,他的喜剧电影顺应时代潮流,充满人文关怀,引发了大众观影热潮。那一年,世界电影产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诉说着社会的人情世故,贾樟柯的《小武》让中国的“地下电影”跃出水面,华人导演吴宇森凭借《变脸》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年末的好莱坞大剧《泰坦尼克》风靡全球,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夺得戛纳最佳导演,也开启了“后香港电影时代”……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野蛮生长”,中国电影票房总量从1997年的10亿发展到2017年11月20日的500亿元。2017年中国电影用324天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观影人次达到14.48亿,同比增长19%。国产影片票房262亿元,占比达到52.4%,相当于全国人民在这一年每人走进过一次电影院。最后一个月2017年中国票房最终有可能定格在550亿。从10亿到550亿,二十年间中国电影票房翻了55倍,放眼全球,无人能出其右。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享受着中国人口红利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第二波福利。

客观的说,中国电影产业问题很多,但是希望更大。

三、2017国产电影市场分析:

2017年中国国产电影从题材上来说可谓是“百花齐放”,共有466部电影上映,其中国产片的比重超过90%。其中吴京的《战狼2》“一枝独秀”,以综合票房56亿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与此同时,《战狼2》还以1.4亿以上的观影人次超越《泰坦尼克号》勇夺全球单一市场冠军。相当于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人看过《战狼2》,甚至此引衍生出了一个新名词:“精神股东”。

《战狼2》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市场化20年厚积薄发的结果,它代表了中国观众的最大审美公约数,是社会情绪的一种综合体现,同时也把中国各阶层的观众都吸引进了电影院,营造了一个社会公共话题,并给中国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可谓意义深远。

反应中国现代空军题材的《空天猎》虽然遭到了影评人的吐槽,口碑和票房一般,没有成为《战狼2》这样现象级的电影,但是也填补了现代中国空军题材电影的空白,为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除了良好的票房之外,更多是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爱好和平的理念,弘扬了爱国主义,传播了正能量。这种以娱乐化方式宣传普及爱国主义的模式是互联网时代最容易让大众接受的手段。而中影出品的主旋律电影《建军大业》也为“八一建军节”献上了一份厚礼,国内一线的年轻演员几乎全部参与了电影演出,不但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是用敬业的精神为被污名化了的影视圈“小鲜肉”正名,体现当代年轻演员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中国电影在历史人物塑造也经历了从“脸谱化”到“个性化”,再到“市场化”的过程,主旋律电影也开始紧跟时代潮流,更加贴近年轻观众。

除此之外《功夫瑜伽》、《大闹天竺》等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电影也涌现了出来,无论是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成龙的《功夫瑜伽》收获了十七亿票房的佳绩,排在年度电影票房前列。

整体而言,这些涉及到国家历史、政策战略、现代军事的“主旋律”电影在2017年可谓是蓬勃发展,大获全胜。除了“主旋律”电影,其他商业电影也是亮点多多,其中“开心麻花”团队出品的第三部电影《羞羞的铁拳》获得了22亿的超高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喜剧题材的票房冠军。

而作家韩寒执导的《乘风破浪》作为一部文艺电影也超越了10亿票房,这两部电影无论在评分上还是票房上都为后来的中国电影从业者树立了一个榜样。就算是“粉丝电影”也应该符合电影创作规律,而不是滥用品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德云社出品的《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有着超高人气的“德云社”相声演员们转战电影行业反而票房惨败,恶评如潮。“开心家族”的杜海涛的《爱的帕斯卡》上映后只有几千块钱,还有就是大鹏今年导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与他的《煎饼侠》相差甚远,其中另外参与的一部《父子雄兵》更是票房和口碑惨败,反差之大让人无法理解。这也说明了观众欣赏水品在提升,电影市场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除了商业电影,2017年小众题材的电影也迎来了不错的机遇,像反应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在网上获得了众多大咖的力荐,最终票房逆袭。而陆川导演的反应西藏题材的纪录电影《冈仁波齐》也让现代的都市人体验到了信仰的力量,最终票房破亿。

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有关社会现实和犯罪题材的电影则不尽人意。像荣获东京大奖的犯罪题材电影《暴雪将至》和金马奖得主反应性侵题材的《嘉年华》、《老兽》以及儿童拐卖题材的《你在哪》都是堪称不错的电影佳作,但是市场反应一般。其中由范伟主演的老舍名著改编的文学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东京电影节和金马电影节都双双获得大奖,但是这部在圈里的交口称赞的电影佳作最终却被市场冷落,看来文艺和市场确实需要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虽然很多电影口碑佳作票房没有收获,但是新一代的导演已经逐步站上了时代的舞台,开始展露出了能力。

而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人则整体表现不佳,周星驰开始创作乏力,吴宇森的《追捕》也是老少都不喜欢。一些香港特色的电影在大陆年青一代观众心目中影响力变弱,像《追龙》、《杀破狼》、《春娇救志明》、《拆弹专家》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市场性都陷入到了平庸。

最让人兴奋的是冯小刚和陈凯歌两位大陆电影市场的风云人物也带了两部佳作,《芳华》历经波折终于上映,2017年底就突破十亿票房,不但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还是冯小刚“票房最好”的电影。而陈凯歌的《妖猫传》则把一个鲜衣怒马的大唐盛世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呈现了出来,让人惊艳,陈凯歌导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纵观整个中国商业电影的趋势,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表现力,找准市场的节奏,制作精良的电影才能获得好的市场回报,粗制滥造的电影必然会遭到市场无情的遗弃。

2017年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

四、2017外国电影回顾:

2017年的466部电影中,进口片占比不到一成,但是票房却占了半壁江山,可见进口片整体质量之高。而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之争会继续持续下去。其中截止11月底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进口片占了6部,5部是好莱坞大片,唯一的一部是印度体育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该电影以其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票房逆袭,获取了近13亿的票房,成为迄今为止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票房冠军。

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的爆发应该说出乎很多中国电影观众的预料。之前我们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阶段。而近十年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宝莱坞”却迅速崛起,他们模仿好莱坞的产业模式,创作的电影不但在印度国内屡屡创造票房纪录,更是走出了国门,在欧美包括亚洲的中国都制造了足够的影响力,把印度文化和国民形象进行了很好的传播。除了印度之外,像泰国电影产业也在快速发展,青春校园题材的电影《天才枪手》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是却让国内观众感觉惊艳,这几年泰国电影青春题材电影水准越来越高,在这个题材上大有超越中国电影的趋势。而少见的德国幽默喜剧电影《夺金四贱客》也登陆中国电影市场,德国“国宝级”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把德国人的幽默刻画的让人耳目一新。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凭借网络上的高口碑也来到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

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对中国动画产业影响深远,也拥有巨大的年轻观众粉丝。动画电影《你的名字》2016年获得不俗的成绩之后,今年的《烟花》继续延续不错的势头。另外像《深夜食堂》等一些日本电影口碑佳作也被先后引进到国内,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

好莱坞还是“六大电影公司”的天下。漫威和DC的“英雄宇宙”电影正在以其完善的产业链继续“组团”在全球包括中国市场疯狂吸金。《蜘蛛侠》、《雷神3》、《神奇女侠》、《银河护卫队》、《正义联盟》……环球影业也用《新木乃伊》开启了“暗黑宇宙”。除了这种各种 “英雄宇宙”模式,我们在看好莱坞在中国票房排名前十的5部电影中,全是续集。这也说明了好莱坞的“系列电影”的成功。《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金刚:骷髅岛》、《极限特工:终极回归》,好莱坞强大的商业开发能力保证了一个电影IP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外进口电影除了高票房之外还有一些票房虽然不佳,但是却获得了许多资深影迷的追捧,可谓是情怀佳作。像科幻电影《降临》、《银翼杀手2049,》,传记电影《天才捕手》,奥斯卡获奖大热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爱乐之城》以及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和丘吉尔的传记电影《至暗时刻》组成的二战两部曲。其中翻拍自同名电影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更是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唯美的视觉文学电影风潮。这些口碑佳作在商业电影娱乐化的时代却顽强的保持着一股清新的“文艺之风”,他们的存在也让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尊严和骄傲。

五、电影市场分析:

年底好莱坞迪士尼收购21福克斯影业母公司的新闻再一次让电影行业为之震惊,这次收购是一次划时代的收购,漫威的“英雄宇宙”世界也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而迪士尼乐园从此也会增加更多的主题项目,像阿凡达、星球大战都划归迪士尼旗下。好莱坞“六大”从此变“五大”。迪士尼这种“巨兽”不但构筑了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电影内容资源,像漫威“英雄宇宙”有上千个人物可供开发。而在去年,万达集团的王健林还信誓旦旦的表示“让迪士尼中国在未来10到20年都无法盈利”。

在中国也有四大影视公司,万达、华谊、光线、博纳,应该说万达集团的影视产业链是最完善的,也是最接近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其他三家也在不同程度的整合影视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整合更多的是一种硬件整合或者业务合作,还是各自为战为主,中国电影产业至今也没有出现像迪士尼这样的“独角兽”。中国的电影公司需要更快的整合发展,完善产业链才有可能在未来正面对抗好莱坞“巨兽”。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电影数量逐年增多,“乱花渐欲迷人眼”,观众开始更多的依赖电影媒体的评分和影评人的推荐。电影媒体方面豆瓣评分一直秉承独特的算法体现权威性和公正性,而猫眼则一度创造了专业评分和大众评分两个打分体系,试图从多维度给观众提供观影参考。2017年淘票票和微博开始了融合,启动了“V淘电影计划”吸收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评委打分,通过评委身份的多样性,让电影评分保持更加客观和立体,也算是一种创新。

1997到2017,中国电影历市场化的二十年,从“野蛮生长”到“小镇电影”,再到今年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体系。观众的审美开始提高,观影人群开始细分,电影类型也越来越多。

六、未来展望:

2017年,《战狼2》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有多大。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更有理由值得期待。中国电影票房超越美国跃升世界第一可能就在2018年,但是要说走出去可能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为什么有的离退休人员没有节日慰问品?

退休10年多了,开始几年逢年过节单位会给几斤鸡蛋。后来大概是从大的方面着眼就什么都沒有了。去年不知哪位东北人领导很贴心,单位给一袋白面和几颗酸菜,通知俺去取。额滴亲娘哎,我是东北银又特耐吃酸菜猪又炖粉条纸,可住在哈尔滨呀,来回坐高铁车票222元,扛一袋面拎几颗酸菜?不是缺心眼儿也是二。我就说谢谢领导,俺就不要了。不管怎样,咱都退休了,就喘气还得吃饭浪费粮食,官家还给退休金,老衲三生有幸感激涕零啊!从不去想单位给什么节日慰问品,再说慰问与否有什么关系呢?

百年建军是哪年?

建军100周年是2027年8月1日

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党武力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你有哪些好笑的段子?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跑到卖油饼的摊前,关心地说:「你们炸油饼,太费油,我有一个办法,保管省油。」卖油饼的一听,喜出望外,马上给他端来一盘油饼让他吃,并请他指点省油的办法。这人吃饱了,还不吭声。卖油饼的着急了,催问道:「您到底有什么省油办法?」 他说:「卖馒头去。」

「老爸,老妈对你冷暴力了?」「嗯,难道你媳妇也对你冷暴力了?」「唉,不说了,我们站紧点吧,这个天被关在阳台外还是挺冷的。」

据说腿毛长的人肾好,我满意的看了看自己的腿,只是。。。我一女的要那么好的肾干嘛啊!

砖家说早上醒来不要马上起床,要在床上静卧五分钟。今天照做,结果再次醒来都已经十点半了。

一个做媒介的朋友被公司开除了,原因是把客户的全部预算都用来购买了北京冬季的户外广告媒体了。

我们班有一多愁善感的哥们,一天,他失恋了,一个人站在树下,说:哎,心情不好连空气闻起来都是臭的。后边一扫地大爷说:小伙子,让一让,你踩着狗屎啦!

你们都说公交车最后一排中间那个位置像皇帝坐的位置一样,刚才哥也体验了一把,可是一个急刹车,老子差点驾崩了你们知道吗

当成龙牵走郎平扮演者巩俐后?

巩俐这一次在电影中的郎平造型,从发型以及背后看挺像的,难怪朱婷差点看错了,以为真的郎平来了。但是,形似不一定就神似,即使巩俐的造型再像,也难演出郎平的风采。

巩俐的造型还挺像郎平

近日,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中国女排》正在拍摄当中,巩俐饰演郎平。成龙去探班了剧组,与巩俐热聊,并且牵手拉着巩俐往前走,女排姑娘也在现场,其中的朱婷盯着巩俐一直看,差点看错了,以为是真的郎平来了。

乍一看,巩俐的造型与郎平还真的挺像的,发型基本上一模一样,而从背后看也差不多,是有点郎平的样子。难怪女排姑娘朱婷也被迷惑了。看来巩俐这个造型还可以,最起码有几分相似。

巩俐很难演好郎平

巩俐第1次挑战体育题材的角色,对她来说确实有一难度,在电影开拍之前,巩俐就已经默默准备了好久了。前段时间还跑到女排训练现场与郎平等亲切交流,并且一直做笔录,就是想把角色塑造好。

但是,巩俐和郎平真人相比还是有很多的差别,发型像,其他就不一定了。

首先身高上不一样,郎平净身高1米84,而巩俐只有1米69,而明星的身高往往有水分。郎平能给人高大的感觉,而巩俐就不一定了,光看身高就觉得不像。

其次是气质不同。郎平一直都是女排的教练,属于运动型人的,阳光奔放热情,能够跑得动,精神状态是很好的,而巩俐运动明显少了很多,即使保养的很好,但她身上还是没有女排运动员应有的风采。

巩俐一直给人很肥硕的感觉,身材不是很苗条。而郎平的身材要苗条多了,气质和气场都比巩俐好。尽管巩俐是国际巨星,但是在女排面前她还是略输一筹。

所以,让巩俐演郎平其实挺难的,这个角色很难把握到位,因为郎平在观众的心目中印象太深刻了,而巩俐与郎平差别太大了。对于巩俐来说是挑战,观众也不习惯,一看就是巩俐,而不是郎平,分分钟钟出戏。

《中国女排》的电影是好的,但巩俐不合适

《中国女排》这部电影是陈可辛导演的,旨在弘扬女排的拼搏奋斗精神,激励后人像她们一样去努力奋斗。选材挺好的,但在选择演员上考虑欠妥,最起码选用巩俐扮演郎平就是一个失败。

女排姑娘都是积极向上,很热情奔放的运动健将,应该找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运动型的女孩演郎平还差不多,而找巩俐就很明显不合适。巩俐年龄大了,跑不动,跳不动,而且身材是丰满型的,与运动员不符。巩俐身上只有肥硕和性感,完全没有运动员的健美。

而陈可辛之所以选择巩俐,只是为了电影有一个好的票房,而不是考虑作品本身。现在的导演都是拍商业片,往往都偏离了电影的初衷,更多的是往利益方面想的。

而巩俐现在人气比较高,是国际巨星,用她可能会有好的票房,用普通人就不一定了。可惜巩俐不合适这个角色,但还是演了,不伦不类的感觉。看到是巩俐演的以后,其实往往已经没什么兴趣看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